第1055章 3000万册,看不起谁呢?(第1页)

《典籍里的华夏》第三期《史鉴》播出后,直接“硬控”热搜好几天。

第一期走红,个别人还可以用“走了狗屎运”评价。

第二期走红,照样可以用“运气好”点评。

但第三期继续走红,就再也没人敢用“运气”二字来评价了。

“孙云浩在搞综艺这块,简直是个bug级的存在。”知名综艺制作人严敏在朋友圈这样写道,“《典籍里的华夏》已经成为了一档现象级综艺!”

第三期里,著名演员康震饰演的老年司马彧让网友直呼“司马彧活过来了”。

镜头前,他斑白的须发微微颤动,那双看尽沧桑的眼睛里,既有对历史真相的执着,又饱含对后世的期许。

当他用颤抖的手抚摸竹简,一字一顿地念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无数观众在屏幕前红了眼眶。

而孙云浩作为当代读书人,与老年司马彧的跨时空对话,则让《史鉴》这一期节目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他身着现代服装,手捧电子阅读器,却在面对司马彧时恭敬如学子。

两人在虚拟的"历史长廊"中漫步,从《史鉴》的创作历程谈到历史观的形成,从个人命运聊到家国情怀。

当孙云浩问出“太史公,您可曾后悔?”时。

康震饰演的司马彧沉默良久,最终报以释然一笑:“史笔如刀,但求无愧。”

这段穿越时空的对话,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如果遇见司马彧#话题下,网友们纷纷留言:

“想告诉太史公,他的《史鉴》被后世奉为圭臬。”

“想让他知道,他受的宫刑没有白费。”

“想问他如何看待当代人用手机读《史鉴》。”

这些充满温度的互动,让古籍中的历史人物真正“活”了过来。

更令人惊喜的是,节目组精心设计的“古今对话”环节,意外促成了一股“典籍热”。

各大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节目播出后三天内,《史鉴》相关书籍销量同比增长320%,电子书下载量更是突破历史峰值。

许多书店紧急将《史鉴》摆放在显眼位置,还专门设置了“典籍里的华夏”主题展台。

教育界对节目的反响尤为热烈。

京城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李卫国在围脖上写道:“这才是历史教育应有的样子——不是死记硬背年代事件,而是与历史人物心灵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