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620年)冬,长安城内收到河北窦夏势力挥师东进攻打曹州孟海公的消息后,仅两日内便又接到窦建德一面派密使联络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承诺发兵解围,一面竟同时遣礼部侍郎李大师为特使,堂而皇之入唐军前线请求"秦王退洛阳之兵恢复和平"的情报。秦王李世民对这般首鼠两端的外交攻势洞若观火,当即扣留夏国使团,既不接见亦不回复,以冷硬姿态揭穿了窦建德虚实相间的谋算。
窦建德与王世充的纠葛始于隋末群雄割据的血火之中。两年前,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遇弑后,窦建德以河北为根基,打着“诛暴隋、安百姓”旗号迅速崛起,王世充则趁乱发动洛阳政变拥立越王杨侗为傀儡皇帝,实际掌控河南军政。
起初二人势力范围并不接壤,窦建德忙于扫荡幽州罗艺、剿灭魏刀儿,攻略河北,王世充则专注镇压瓦岗军残余势力,称霸豫中。至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郑帝,同年窦建德击溃宇文化及后收编其部,势力延伸至河南北部的黎阳仓,两强终于接壤。
王世充为争夺粮仓,曾命侄子王琬突袭黎阳,窦建德为了报复洛阳政权,反手攻破王世充占据的殷州(今河南获嘉),这场冲突彻底撕裂了割据势力之间表面的和平,开始两虎相争。而其,王世充的狡诈权谋与窦建德的草莽义气本就格格不入,导致黎阳粮仓的战略价值更让双方寸土不让,小型军事行动从未间断。
当秦王李世民于武德三年(620年)率唐军围困洛阳时,看似势不两立的窦、王两人被迫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关系。当时,王世充的郑国被困得“城中人相食,殍骸满路”,只得向宿敌窦建德摇尾乞援;而窦建德虽深恨王世充僭越称帝时的檄文羞辱,却亦清醒意识到“郑破则夏孤”的地缘危局。窦建德最终选择“捐仇赴难”,同意出兵驰援洛阳,实则暗藏吞并二国之心,他既在行军途中剿灭曹州孟海公以扩充实力的,又遣使赴唐营假意求和以麻痹李世民,更在王世充面前自诩“解围之主”,试图战后挟制郑国。
窦建德的这种矛盾姿态,十分清晰的折射出了隋唐乱世枭雄的生存逻辑,既要以“抗唐同盟”凝聚人心,又不忘弱肉强食的扩张本性。
当东都洛阳王世充的求援信到达河北洺州时,中书侍郎刘彬在宫殿内突然撩袍跪地,玉笏重重叩在青砖上,这位出身博陵崔氏门客的谋士素来以雅士自居,此刻却顾不得袍角沾染地面上的炭灰,膝行两步展开怀中羊皮舆图,急切的说道"主上,此乃天赐良机!如今天下大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