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宋金刚被突厥腰斩,成为中原博弈的祭品(第1页)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于雀鼠谷八战八捷后,在介休城外以"精骑冲阵、步军合围"战术彻底击溃宋金刚主力。

是夜宋金刚率残部夜遁,欲收拢败军进行反击,却遭众叛亲离,无人愿意跟随,仅余百余骑亲随,最终选择逃向其发迹之地,上谷郡。

宋金刚原为隋末河北义军首领,大业十二年(616年)聚众数万于易州(上谷郡治所)起兵,与魏刀儿部互为呼应。武德元年(618年)窦建德攻灭魏刀儿时,宋金刚率军驰援,反被窦建德击败,遂率四千残部西投山西刘武周。

刘武周闻其善战,"委以军事,分半家赀予之",更将妹妹许配宋金刚,宋金刚由此成为刘武周政权的军事支柱。次年他率军南下连克太原、晋州、浍州,几乎占据整个河东,最终在柏壁之战被李世民击溃。

隋唐上谷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中部,以易县为中心,涵盖涞水、定兴、容城等地。古上谷郡(今河北省保定市的易县),坐落在太行山东麓与拒马河冲积平原的交汇处,地处太行山东麓,北控幽燕,南扼河朔,是隋唐时期河北军事重镇。其故城遗址现存于易县县城东南,至今仍可见部分夯土城墙遗迹。

这座县城距北京120公里、雄安新区80公里,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也是华北平原通往山西高原的门户。从战国烽烟到当代繁华,易县以山川为纸、历史为墨,书写着跨越三千年的文明长卷。

早在春秋时期,易县便属燕国疆域。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此营建“燕下都”,其遗址今存于高陌乡,占地3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战国都城遗址。武阳台、老姆台等宫殿基址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等10万余件文物,诉说着“燕赵多慷慨之士”的辉煌过往。

秦统一后,此地属广阳郡;西汉置故安县,东汉更名为易县,取自《周易》“变易”之意,寄托着先民对时势变迁的哲思。隋唐时期,此地迎来行政地位的巅峰。隋开皇元年(581年)设易州,大业三年(607年)升为上谷郡,统辖易县、涞水、容城等六县,成为拱卫河北的军事重镇。明清两代,易州作为直隶州,控扼涞水、广昌(今涞源),直至1913年废州改县。

易县西北部群山绵延,占全县面积70%,摩天岭以1813米海拔擎起太行脊梁;东南部拒马河冲积平原沃野千里。这片土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燕山山脉与太行山交汇处易守难攻,自古便有“扼蓟燕之喉,制山左之命”之称。

位于此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