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620年)冬,当朔风卷着细雪掠过长安城太极殿的宫檐鸱吻时,唐朝飞骑携八百里加急密报撞开金光门,朱雀大街的青石板在奔腾的驿马蹄铁下迸出火星,惊得巡夜武侯慌忙避让,漆盒中的蜡丸密信,正裹挟着黄河冰凌的寒气送至值夜官员手中。
原来是河北枭雄窦建德趁孟海公与徐圆朗交恶之机,亲率五万精锐踏破封冻的黄河天堑,直扑曹州孟海公大营。
孟海公出生不详,卒于621年,他是隋末山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在隋末群雄中是一位颇具特色的地方割据势力代表。
大业九年(613年),趁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导致山东民变四起之机,孟海公在周桥(今山东定陶)聚众起义。其部众多以破产盐户、农民为主体,初期采取"见人称引书史,辄杀之"的极端反智策略。
孟海公起义军对知识分子,尤其是儒生,实施无差别屠杀,凡引用儒家经典("书")或历史典故("史")者,皆被视为敌人。凸显底层民众对隋朝文化精英的仇视心理。以"书史"为攻击目标,实质是对士族阶层文化特权的否定。隋朝虽开科举,但文化话语权仍被门阀士族垄断,底层民众将经史典籍视为压迫工具。
与同一时期的瓦岗起义军重用房彦藻、祖君彦等文人不同,孟海公刻意塑造反智形象,通过消灭文化符号强化"泥腿子政权"的集体认同。这种极端手段虽能短期凝聚底层,却也导致其缺乏治国人才,最终困守一隅。
至武德元年(618年),孟海公势力控制着曹、戴二州(今山东菏泽、成武地区),拥兵三万。其统治区西临王世充,北接窦建德,南望徐圆朗,在隋末山东"三足鼎立"格局中扮演着缓冲势力角色。其采取"保境安民"策略,既未参与中原混战,也未接受任何势力的册封。
孟军建制水陆兼备,其依托巨野泽水系组建船队,善用沼泽地形进行防御,训练熟悉水网作战的轻装步兵,史称"泽兵"。同时他还在曹州境内修筑有一定数量的连环坞堡,建成了"连营四十里"城寨体系。
当北风卷着雪粒子呼啸而过,冰封的黄河宛若苍龙脊骨横亘在河北大地之上。窦建德跨坐在乌骓马背上,望着对岸曹州城头摇曳的火光,玄铁兜鍪下两道剑眉凝着寒霜。在他身后,三万夏军精锐正将马蹄裹上麻布,虽然重甲骑兵的锁子甲缝隙里结满了冰凌,却掩不住冲天杀气。
"孟海公这厮当真以为背靠黄河便能高枕无忧?"窦建德说着,突然挥鞭指向冰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