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底,随着秦王李世民彻底平定盘踞山西北部的刘武周势力,唐军兵锋直指中原,开始对洛阳王世充的“郑”政权实施战略合围。同年五月,河北窦建德夏政权势力趁中原战事胶着之机,亲命大将高士兴率军北上,突袭镇守幽州的唐将李艺(原名罗艺,归唐后赐皇姓李)。
大业十四年(618)江都兵变的硝烟尚未散尽,盘踞幽州(今北京及河北北部)的罗艺虽仍打着隋朝旗号,实则已掌控燕赵精骑五万余众,成为雄踞北方的关键势力。
当李渊在武德元年(618)十一月派遣使者张道源携《赐幽州总管罗艺书》北上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正面临生死困局,东有窦建德十万大军虎视眈眈,北有突厥铁骑游弋边塞,而西面的李唐政权却以"永镇北藩"的承诺递来橄榄枝。
唐高祖李渊当时攻克长安仅半年,即遣使者张道源北上游说,向罗艺承诺"授尔幽州总管、燕国公,永镇北藩",此为史载首次正式招抚。
转年正月,当窦建德的劝降使者携伪诏踏入幽州城门时,罗艺当众斩杀来使、焚烧诏书,随即派快马向长安呈递归附表文,这个戏剧性场面被《旧唐书》浓缩为十六字:"斩窦建德使,焚伪诏,奉表称臣",标志着隋末最具战斗力的边军集团正式倒向李唐。
归附绝非简单易帜,罗艺深谙乱世生存法则。武德二年四月,他令骁将薛万均率三千精骑星夜奔袭窦建德占据的瀛州(今河北河间),烈焰腾空的粮仓不仅摧毁了河北义军的后勤命脉,更向长安展示了燕赵铁骑的锋芒。三个月后,当突厥颉利可汗趁唐军主力西征之机进犯马邑,又是罗艺亲率主力北上截击,以幽州兵特有的重甲骑兵冲锋战术击退胡骑,为唐王朝稳住北疆防线。
这些精准的军事投名状背后,是罗艺高超的政治智慧:他将府库钱帛尽数押送长安,仅留维持边镇运转的最低储备;又送侄子罗寿入朝为质(后世演义虚构为其子罗成),既表忠心又避免亲子涉险;更在武德二年十月接受李渊赐姓诏书,从此以"李艺"之名载入宗正寺属籍,成为唐初唯一获赐国姓的外姓节镇。此番操作使其身兼左翊卫大将军、天节军总管等要职,实封食邑一千二百户,待遇远超秦王府多数嫡系将领。
而当时幽州归唐的战略价值远超一城一地得失。在军事部署上,燕山防线的易手使窦建德、高开道等河北势力失去北扩通道,突厥南下的传统路径被拦腰截断;军事实力上,燕赵突骑的加入极大提升了唐军骑兵战力,李世民后来组建玄甲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