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夜凉,天空澄澈如洗,繁星如珠玉撒落。解决暗河问题后的第五日,工程进度已全面恢复,李明衍与郑国连续巡查了十余里新开渠段,疲惫却欣慰地回到营地。
众人已歇息,唯有李明衍的帐篷内灯火依然通明。帐中,郑国正襟危坐,李明衍则俯身在一张特制的大案几上审阅图纸。案上摆着一壶温热的黄酒,几碟简单的菜肴,两人时而对饮,时而交谈,气氛融洽。
"这一段的坡度调整得很好,"李明衍指着图纸上一处标记说道,"按此设计,水流速度将保持稳定,不疾不徐,既不会冲刷渠底,又能防止泥沙淤积。"
郑国抿了一口酒,微微颔首:"李水官眼光独到。老夫设计的原始坡度确有不足,多亏你指出,才免去日后之忧。"他的目光从图纸转向李明衍,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暗河一事,若非你那铁篾缚石灰之法,怕是要耽搁数月工期。"
李明衍笑着摇头:"郑先生过谦了。若非你临危不乱,巧妙应用引流改道之术,又怎能转危为安?说起来,我倒是很好奇,郑先生在韩国时,可曾主持过类似的大工程?"
一提到韩国,郑国的目光微微闪动,他放下酒杯,指尖轻轻叩击着几案边缘,仿佛在回忆往事。
"曾经有过一次,"郑国的声音低沉,带着岁月的沧桑,"彼时韩国西境频遭水患,我受命筑堤引水。三年辛劳,工程将成,却因朝中权贵相争,我被卷入其中,差点身首异处。"
李明衍心中一震,没想到这位水利大师也曾身陷政治漩涡。
"水利之事,自古多舛。"郑国的目光投向帐外星空,语气悠远,"夏禹治水,不归家十三年,功成名就却引来后羿射日之变;商汤筑堤,解民于水火,却因此埋下牧野之战的伏笔;周文王治雒,利泽万民,亦为武王伐纣蓄势。"
他转头看向李明衍,目光如炬:"水者,民命之源,亦王权之基。治水之功,必然牵动权力格局。"
李明衍若有所思,放下手中竹简:"先生的意思是,这渠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有政治深意?"
郑国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李水官可知秦王为何如此重视此渠?"
"为解决关中旱情,增加粮食产量。"李明衍答道。
"表面如此,"郑国轻叹,"实则深意有三:一则增产粮食,为未来大军征战提供后勤保障;二则调集大量民夫,锻炼组织动员能力;三则..."他声音更低,"试探朝中各派势力,看谁敢与王意相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