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向前一步,清了清嗓子,开始详细解释起来。
"明衍公子有所不知,"他的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当年吕相国权倾朝野之时,朝堂安排其族人吕金来接任蜀郡郡守一职。按理说,以吕氏当时的权势,此事已成定局。"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但老师高瞻远瞩,早就看出吕氏树大招风,迟早会有倾覆之日。于是暗中运作,培植我等一批本土官吏,在地方上扎根。"
"果然,吕相国倒台,吕金还未上任便被革职查办。"张若微微一笑,"朝廷请老师推荐合适人选,老师便顺水推舟,举荐下官接任。其他要职,也都由我们这些人填补。"
李明衍这才明白,原来李冰的布局竟如此深远。在吕不韦如日中天时就已经留有后手,这份政治智慧令人叹服。
"如今蜀地官场,"张若继续道,"虽不敢说铁板一块,但关键位置都是自己人。公子若有所需,我等必当全力配合。"
长史这时插话道:"就拿公子关心的星垂之地来说,我等已经暗中查访多日。此事确实棘手——若动用官府力量大张旗鼓地搜寻,容易引起朝廷注意。毕竟事关上古遗迹,说不定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张若接过话头,"需要借助地方豪强的力量。在蜀地,有三大家族不可不察。"
他竖起三根手指:"其一,巴氏。这是蜀地最古老的豪族,世代经营盐铁之利,财力雄厚,人脉遍布。巴清女士更是商界传奇,连大王都要给她几分面子,不过巴家也是老师最大的盟友。"
"其二,罗氏。本地老牌豪族,虽然近年来有些没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乡野间影响力依然不小。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很多古老传说都掌握在他们手中。"
说到第三个,张若的表情变得有些复杂:"其三,便是耿氏。这一家颇为特殊,乃是十年前从赵国迁来。"
"赵国?"李明衍心中一动。
"正是。"一位县令补充道,"据说是因为长平之战后,赵国经济崩溃,不少豪商大贾纷纷外迁。耿氏便是其中翘楚,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资金,还有中原的先进技术和广泛人脉。"
另一位县令接着说:"短短十年,耿氏便在蜀地站稳脚跟。他们经营茶叶、丝绸,还涉足钱庄生意。如今势力之大,已经超过罗氏,直追巴氏。"
"更关键的是,"张若意味深长地说,"耿氏与中原各国都有生意往来,消息灵通。若论与关中民间与关东各国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