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泾渭争浊清(上)(第1页)

关中平原,十月微霜。

平原四面环山,沃野千里。透过晨雾,依稀可见远处的泾水与渭水在平原上蜿蜒交汇,宛如两条巨龙纠缠于大地。一队骑士沿着北上的官道疾驰,扬起阵阵黄尘,为首者正是奉秦王之命前往关中治水的李明衍。

十五日前,他告别了李冰,带着孙章、楚铁、邓起与魏般四名助手,踏上了这条通往未知的道路。一路风尘仆仆,终于在这个清晨,望见了传说中的关中。

"李水官,就是那里了。"带路的秦使指向前方一片开阔地,"泾水与渭水交汇之处,正是水患最为严重之地。"

李明衍勒马凝视。他虽已阅读过诸多古籍记载,但亲眼所见的关中地形仍令他震撼。北依黄土高原,南望秦岭山脉,东西狭长,泾渭纵横。这片土地,正是后世"八百里秦川"的雏形。

泾水与渭水在此交汇,一浊一清,泾渭分明。浊水奔腾而下,夹带着北山泥沙;清流缓缓东去,映照着南山晴空。两水相遇之处,泾水混浊的褐色与渭水清澈的碧绿形成了一道奇异的分界线,仿佛上天有意为之,让两种本性迥异的水流彰显各自特性。

"真乃奇观!"李明衍站在河岸上,望着这一奇特景象,不由发出感叹。他身后跟着四位从蜀地同来的助手——年迈的孙章、壮实的楚铁,以及年轻的测量师邓起和文士魏般,几人同样被眼前景象震撼。

李明衍刚抵达关中三日,尚未正式入手泾水治理,便特地来到泾渭交汇处实地考察水情。此时的他已不是当初那个刚穿越而来的惶恐水利工程师,经过都江堰的历练,他眼中多了几分沉稳和自信,腰间挂着水官官印,背后是一段传奇经历和累累功绩。

"水官,您看这泾水,浑浊如此,与岷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孙章上前一步,捋着花白的胡须道。多年的跋涉和劳作,让这位老工匠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依旧明亮如初。

"是啊,岷江虽急,却清澈见底;这泾水看着缓慢,却浑浊不堪。"李明衍蹲下身,掬起一捧泾水,任凭泥沙从指缝间缓缓流出,"含沙量极高,难怪当地人说'泾水一斗,沙占八升'。"

楚铁粗犷的脸上露出疑惑:"先生,秦王诏书上说泾水水患严重,但我看这水势平缓,也无决堤溃口,何来水患?"

李明衍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腰间取出一个白玉小瓶,小心地装了些泾水,又走到渭水边同样取样。随后,他从包囊中取出一个奇特的小装置——那是他用现代原理但古代材料自制的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