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君盯着烛火出神,脑海里反复盘旋着“如何破局”的念头——坦克是绝无可能的,系统绝不会给出这般打破时代平衡的武器,可“移动堡垒”的思路,却像一道光,在他心底亮了起来。
“人力驱动肯定不行,太过笨重,也撑不住战场损耗……或许,畜力可行?”他猛地一拍桌案,眼前豁然开朗。坦克的本质,不就是能移动、能攻击、能防御的堡垒么?眼下虽没有机枪,可他有火炮;没有钢铁履带,却能改造马车!
“用加厚的硬木做车架,外面包上铁皮,做成加强版的四轮马车——这就是‘移动堡垒’的骨架。车厢两侧留射击口,架上三眼铳,车顶再架设小型火炮,既能掩护步兵冲阵,又能压制敌军火力。”武安君越想越兴奋,手指在桌面上虚画着马车的轮廓。
“冲阵时,数十辆这样的马车列阵在前,火炮轰开敌阵,三眼铳清扫近处残敌,后面跟着铁甲步兵推进,比纯步兵硬冲要强上数倍;若是遇上北元骑兵,马车首尾相连,瞬间就能筑起一道防御屏障,火炮还能远程轰击骑兵阵型,再也不用怕骑兵冲脸!”
可转念一想,他又皱起了眉头——眼下军中用的两轮马车,载重和稳定性都远远不够,根本撑不起火炮和铁皮的重量,更别说在战场上灵活移动。“必须得是四轮马车!”他笃定道。
好在之前打造大型攻城车时,工匠们已积累了不少木作、力学的经验,只要解决转向和刹车这两个关键问题,这种作战马车,未必造不出来。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唐州军列阵的场景:数十辆铁包木的四轮战车在前,火炮轰鸣,三眼铳齐射,后面铁甲步兵如墙推进,北元骑兵再难像从前那般肆意冲锋——只要能大规模装备这种战车,唐州军的战力,必然能实现跨越式提升。
次日天刚亮,武安君便收起思绪,带着随从直奔左相府。无论崔思退对谢必安有何评价,这位江南士族的领袖,手握江南的粮源和财力,三州要度过粮荒,少不得他的支持。
谢必安倒是给足了面子,身着常服在府门前迎接,笑容温和:“武大人为三州百姓奔波,辛苦了。快随我入内详谈。”进了书房,侍女奉上热茶,谢必安便主动提及粮食之事:“武大人放心,谢家虽不敢说‘富可敌国’,但在江南粮商中,还是有些薄面的。三州粮商来江南采购,绝不会有人故意哄抬粮价,一律按市价交易。”
话锋一转,他又委婉道:“老夫家中有几个子弟,眼高手低,总想着做点实事,却没经历过风浪。听闻大人在三州用人,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