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社会党与人民党(第1页)

就在大清国被阜新围剿战的余波震荡时,沈钧的目光已投向更深处——思想的塑造与组织的锻造。

他深知,这世间最难的两件事,一个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进自己兜里,另一件更难的事,是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子里。

沈钧可以通过系统,轻松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进自己兜里。现在他准备趁着有时间,把另一件更难的事干了。

在学校与技校,播撒新思想的火种,阜新各级学校的文化课中,悄然增加了新的内容。

不再是传统的“忠君爱国”,而是用贴近民众的语言讲述“劳动创造价值”、“剥削与压迫”、“团结互助”、“集体力量”等朴素理念。

通过讲述矿工、佃农的真实苦难,以及阜新生活带来的对比,引导学员思考“为何过去苦”、“为何现在好”、“未来该如何”。

在教授瓦工、电工、矿工等技能的技校中,巧妙地将技能学习与“工人阶级力量”、“技术报国”、“建设新社会”等理念结合。

口号是“学好手艺,做新时代的主人翁!”

沈钧在军队中开始系统性地建立“指导员”和“政委”制度。

首批人选从军队表现优异、思想觉悟高、作战勇敢的基层军官和老兵中严格选拔,并送入专门的“政工干部速成班”接受培训。

这些人的核心职责就是负责军队的文化教育和思想工作,讲解“为何而战”,批判旧军队的腐败和压迫,强调官兵平等、军民鱼水情。

关心士兵生活疾苦,解决实际问题(如家书、家庭困难),组织文娱活动,宣扬战斗英雄事迹,激发战斗意志和集体荣誉感。

协助军事主官维护军纪,尤其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说话和气等),塑造人民军队形象。

成为沈钧意志在军队基层的直接延伸,确保部队的政治可靠性与对领袖的绝对忠诚,防范旧思想回潮和外部渗透。

在连队层级,初步形成军事主官负责作战训练,指导员负责思想、生活和政治工作的分工协作模式,重大决策需两人协商。

这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静悄悄的革命”,虽未大张旗鼓地冠以“革命”之名,却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浸润阜新的学校和军营。

沈钧在阜新构建新秩序的步伐并未止步于思想传播,他还着手创立了两个职能分离、相互制衡的政党。

一个名为社会党,作为执政主体,门槛相对宽松,广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