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两大报纸引起的帝国波澜(第1页)

询问之下才知,锦州大捷的消息传来后,一心要为亡妻报仇的袁谭年前就毅然报名参军,如今已通过考核,正在新兵营受训,无法回家过年了。

袁力那位曾因丧子之痛而精神崩溃的妻子,状况也好了许多。

至少,她不再抱着破布当孩子哄,也不会像从前那般,恍惚中将沈钧错认成袁谭了。

多多开心的跑过来拜年领了红包后,便立刻黏住不放,小嘴撅起开始告状:“干爹!你都不来看多多!

我去找你好几次,警卫叔叔总说你不是在忙工作,就是出去视察,或者在见客人!你答应给我讲完的西游记,这都好久了,你是不是忘了?”

沈钧心头一软,带着歉意将小家伙抱起来:“是干爹不好,太忙了。等以后没那么忙了,干爹一定多陪你玩,好不好?”

多多这才转嗔为喜,窝在沈钧怀里,叽叽喳喳讲起了幼儿园里的趣事。

在袁家吃了一顿饭,大年初二,当阜新还沉浸在节日的余韵中,沈钧便踏着雪,走进了几所正在上课的学校。

为了尽快弥补巨大的教育断层,阜新的学校除了幼儿园,早已取消了寒暑假的概念。

即便是春节,也只象征性地放了两天假,此刻校园里已是一片书声琅琅。

走过一间间教室,稚嫩而整齐的诵读声、老师的讲解声、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汇成阜新最动听的新年乐章。

这景象,与一年前旅顺那仓促拼凑、仅靠十个大班勉强维持的童子军粗放教育,已是天壤之别。

阜新如今已建立起分级明确的现代教育架构。

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

小学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升入初中,成绩不行的进入初等技校,学习一到两年的理发、烹饪、瓦工、机械种植、科学养殖等专业后就可以早早工作了。

进入初中的学习三年,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升入高中,成绩不行的进入高等技校,学习两到三年的驾驶和汽修、机械操作、焊接、机床等专业。

进入高中学习三年,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升入大学,成绩不行的进入大专,不过阜新暂时还没有大学和大专,唯一算是大学的就是军校了。

然而,支撑这庞大体系的基石却异常脆弱,最大的瓶颈,是师资的极度匮乏。

莫说高中,即便是初中乃至部分小学的数理化、地理等科目,也找不到几个合格教师。

许多课堂,是由班主任播放现代世界带来的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