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训练不足的新兵(第1页)

沈钧不看汇报也猜到了什么:“辽阳城周边,东洋人修建了大量永备工事,退入城区后更是依托建筑巷战,每一处街角、每一扇窗户后都可能藏着敌人。”

“此等环境下攻坚,我军付出较大伤亡实属正常。就算再过一百年,这巷战也不好打。”

“而辽河平原战场,东洋军很多重火力不在身边,又是临时挖掘的堑壕,更缺碉堡和铁丝网。我军以绝对火力优势配合步炮协同,自然能以较小代价达成碾压效果。”

李建国抬头望向沈钧:“大帅,接下来要做什么?”

沈钧声音异常平静:“传令各部,休整一日,伙食从优!养足精神,战争还未结束。”

“我军要趁着东洋和沙俄还未讲和,扫清旅顺残敌,顺便解决高丽国问题。”

“建国,你坐镇奉天,全力主持新兵招募与俘虏安置。等我处理完南面的鬼子和棒子,还需北上把黑吉两省清理干净。”

“如果兵力充足,就争取把远东也拿回来,所以新兵的扩充至关重要,否则15万人,可守不住这么大片地。”

辽阳火车站,汽笛长鸣,打破了短暂的宁静。

沈钧亲率十万大军,沿着中东铁路主干线,滚滚南下。


东北这时期有着全国里程数最长的铁路连接着主要城市和港口,由沙俄人在1896年,以“中俄共同防日”为名,诱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后,取得在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

二十万华工的血汗与生命(因高强度劳作、严寒、虐待等,死亡超一万五千人),铺就了这条采用俄制1524毫米宽轨的钢铁动脉。

沈钧从西伯利亚铁路顺来的机车,此刻恰好适配这条宽轨。然而,现在他不缺火车,却缺少能开这么多火车的司机。

因此十万南下的部队,分成了三部分,两万人坐火车,四万人坐军用卡车,还有四万人只能骑三轮车。

从辽阳到旅顺有350公里,若纯靠步行,要走上10天左右。

但有汽车和这时代时速15到40公里的火车,人民军六万部队,早上出发,次日便兵临金州城北!

这还是沿途各城市、火车站有留守的东洋兵把守,消灭这些小股部队耽误了点时间。

然而,在金州,人民军遭遇了南下以来人数最多的抵抗。东洋第七军团约2.3万人,原本负责围攻旅顺。

在接到奉天主力覆灭的噩耗后,他们果断放弃了对旅顺的包围,将所有兵力收缩至金州附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