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血债血偿(第1页)

杨国忠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着的奸臣之一,其最大的历史罪责莫过于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

这场动乱后,中国历史再未重现盛唐时期的辉煌,这一千多年的遗憾,杨国忠难辞其咎。

后世常将“安史之乱”的罪责归于李林甫和唐玄宗,这实在有失公允。

李林甫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奸相,在位十九年间嫉贤妒能,致使朝中贤臣良将匮乏,但他从未想过要让唐朝衰败。

相反,他为防范安史之乱有过周密安排。

李林甫生前曾提议让安禄山入朝为相,这一招实为明升暗降的高明之策。

若此计得逞,安禄山离开藩镇入京,失去兵权,即便有反心也无力造反,“安史之乱”或许就不会发生。

然而这一妙计却因杨国忠的极力反对而流产。杨国忠一口咬定安禄山必反,坚决反对其入相。

当时的安禄山虽已渐露骄横之态,出入宫廷时目中无人,但对李林甫仍心存畏惧。只要李林甫在世一日,安禄山就不敢轻举妄动。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任宰相。安禄山闻讯后仰天大笑,讥讽杨国忠不过是个市井之徒,无才无学,这种人当宰相简直是天要亡唐。

自此,安禄山才真正下定决心造反。

更可恨的是,杨国忠虽屡次指控安禄山谋反,却从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防范措施。

当安禄山真的起兵造反时,唐朝毫无准备,最终酿成滔天大祸。可以说,正是杨国忠的愚蠢与狂妄,才逼得安禄山提前造反,加速了大唐盛世的终结。

倘若杨国忠稍有治国之才,即便安禄山造反,也不至于让战乱绵延八年之久,更不会让大唐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

可以说,杨国忠才是大唐由盛转衰的真正罪魁祸首。

他不让安禄山入京为相,错失了消弭安史之乱的良机;

他逼迫安禄山提前造反;

他贪婪敛财却无治国之能,对叛乱毫无防备。

这些才是大唐衰落的根本原因。

像杨国忠这样的大奸大恶之徒,若死在他人之手,终究是个遗憾。正因如此,李乾才决定亲手了结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臣。

“呼——”李乾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杨国忠,你再也不能为恶了!”

自来到大唐,李乾就一直在寻找机会消除安史之乱的隐患,杨国忠早被他列入必除名单。经过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