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武昌城,烟雨朦胧如一幅水墨丹青。秦思齐站在窗前,望着檐角滴落的雨水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远处传来货郎悠长的叫卖声,混杂着街坊孩童嬉戏的笑闹。
桌案上,那张江汉书院推荐信是秦茂才伯伯送来的,希望他能进江汉书院。秦思齐伸出食指,抚过信笺上鲜红的印章,那是江汉书院山长周明道的私印,印文"静观堂"三个篆字古朴厚重。墨香犹在,透过纸背感受到写信人落笔时的郑重。
"茂才叔竟为我求得这等珍贵之物."秦思齐轻声自语,秦茂才披着蓑衣匆匆而来,从怀中取出这封信时,那双常年拨弄算盘的手竟有些微微发抖。将秦思齐的思绪拉回现实。他转身望向屋角那个书箱,那是与推荐信一同送来的厚礼。箱中整齐码放着四书五经的全套刻本,每一册都配有当世大儒的亲笔批注。最上层是两刀上好的宣纸,纸面光洁如新雪,对着光能看到细密的帘纹。
"《论语集注》《尚书》都是是朱子的批本..."秦思齐每日翻阅时都如获至宝,在空白处用蝇头小楷记下自己的心得。几天下来,这些书册的边角都已微微卷曲,却被他保护得纤尘不染。
窗外雨势渐歇,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正好落在书箱铜锁的"勤学"二字上。秦思齐忽然想起秦茂才那夜临走时说的话:"思齐啊,这些书册来之不易。朱子批注本是托了关系..."话到此处却戛然而止,只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好生用着。"
"齐哥儿,该去酒楼了。"秦明文的声音在门外响起,他是秦茂才的长子,读书一般,夫子说难以考上秀才,就回来帮忙了!打断了秦思齐的沉思。他应了一声,将《孝经》最后一段默诵一遍,这才小心地合上书册。书页间夹着的自制书签是用桂花枝做的,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院子里,秦明文今年才十六岁,瘦削的脸上总带着腼腆的笑;赵大则膀大腰圆,是后厨最得力的帮工。见秦思齐出来,赵大抹了把脸上的水珠:"今早王师傅说要做鲥鱼脍,特意留了最好的鱼腹肉给我们尝鲜。"
三人说笑着走出小院。雨后的武昌城格外清新,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泽,转过两条街,秦记酒楼的金字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前停着几辆装饰华美的马车——看来今日有贵客光临。
后厨里蒸汽氤氲,王师傅正指挥着十几个帮工忙得团团转。见三人进来,他头也不抬地喊道:"赵大去劈柴,秦茂山洗菜,秦大安帮我杀鱼!"而后
秦明文挽起袖子,取过一把薄如蝉翼的厨刀。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