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好友近况(第1页)

斋长落定,秦思齐在江汉学院的日子,进入了规律而充实的运转。

每日卯时初刻,学子们先是运动跑步,而后高声诵读“四书”,或默默踱步沉思。

六艺选修之事,也由新任斋长李楚枫着手统计。这日午后讲学结束,李楚枫立于讲席旁,身姿挺拔,气度从容。他手持一份名册,声音清朗地宣布:“诸生,六艺选修之期已至。琴、棋、书、画、射、御,择其一二精进,乃我辈修身养性、通晓礼乐之道所必须。有意向者,可至我处登记。”

一时间,书斋内议论纷纷。正如赵明远所料,选择最多的,毫无意外是琴与书。琴乃君子之器,抚琴弄操是高雅身份的象征;书则是立身之本,一手好字关乎门面。

秦思齐在名册上写下笛与画。赵明远凑过来一看,咧嘴一笑,在埙和书后面打了个勾。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思齐兄,真选笛?”一个略带讶异的声音响起。秦思齐抬头,是李辰阁。

秦思齐坦然点头:“嗯,笛声清越,便于携带,亦可抒怀。”

李辰阁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再多言,赵明远则拍了拍秦思齐的肩膀,低声道:“放心,有我在,定不让你在张夫子面前丢人。”

斋长李楚枫收齐名册,略一翻看,目光在秦思齐的笛字上短暂停留一下后,将名册恭敬地呈给了周教习。

府学的讲学安排亦有其章法。每月初一、十五,会延请致仕的武昌府老进士来讲学。这位老翰林姓陈,讲起经义典故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尤其对《春秋》微言大义见解独到。

每逢他讲学之日,书斋总是座无虚席,连窗外廊下都挤满了旁听的学子。秦思齐每次都凝神静听,感觉视野被大大拓宽,对“破题立骨”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陈老翰林讲学时,李楚枫总是坐在前排最显眼的位置,提问、应答皆显露出良好的家学渊源,引得陈老频频颔首。

每月初十,二十,三十则是固定的特长课。琴艺由一位据说曾在宫廷乐坊待过的张夫子教导;书法则由府学里以铁画银钩著称的吴教谕负责;至于笛,只有秦思齐和另外两个边缘学子选了,教授乐器的张夫子看到名册时,眉头就拧成了疙瘩。

在正式面对那位据说脾气火爆、耳朵挑剔的张夫子之前,赵明远成了秦思齐的笛艺启蒙恩师。每日下学后,在小院练习。

起初的日子,依旧是“魔音”不断。秦思齐的腮帮子常常酸痛,指尖也因用力按压音孔而微微发红。赵明远则化身最严格的听众兼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