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经义策问(第1页)

时间如流水,长江的夏汛裹挟着上游的泥沙,将武昌城根的江水染成愈发浑浊。

学院里严教习今日,并未直接开讲经义,而是将一本翻得卷了边的《邸报汇编》和一沓誊抄工整的策论范文重重放在案上,压下了书斋内因夏日闷热,而起的细微躁动。

“秋闱在即,甲班诸生已入号舍,潜心磨枪。”带着武昌官话特有的顿挫,砸在每个人心上,“尔等乙班,虽尚有年余,然乡试之难,如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今日起,课业重心,移于‘经、史、策’三端!经义乃根本,史鉴乃明灯,时务策问,更是尔等日后牧民安邦之试金石!”

手指点向摊开的《孟子·尽心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今日,当用于策问!”

眼光扫过座下诸生:“若以‘尽心事君’为题,尔等如何破题、承题?如何引经据典,阐发孟子此心性之论,关联君臣之道?又如何避免空谈心性,落于虚浮,而能切中时弊,直指为臣者当如何‘尽心’于实务?”

书斋内一片肃然,“再看史鉴!”严崇礼又拿起一本《资治通鉴纲目》,翻到“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兵变”一节,“此变之起,非独兵士缺饷,更在朝廷上下壅蔽,君臣离心!德宗之失,在不能‘尽’其察民情、恤军士之心!

尔等细读此段,试拟一策论题,论‘君心与民心’、‘上情与下情’如何通达?若尔为朝臣,当以何策匡正君失,抚慰军心,防患于未然?”

他敲着书页:“史书非死物!其中兴衰治乱,俱是活生生的策问题库!读史,当思今日之武昌、湖广乃至天下,可有类同之隐患?当如何未雨绸缪?”

秦思齐脑中飞速运转,想着如何破解,写出相应策问。

严崇礼的声音陡然拔高,拿起那本《邸报汇编》,翻到最新一页:“最后,重中之重,时务策!”,湖广布政使司上月奏报:去岁至今,江汉并涨,多处圩垸溃决,流民渐增。朝廷虽下拨钱粮,然杯水车薪。此即摆在尔等眼前的策问!”

严教习继续着:“若尔为武昌知府,当如何应对此水患后困局?如何赈济流民,防其生乱?如何修复圩堤,以图长远?钱粮从何筹措?如何防止胥吏中饱?此策问,需条分缕析,切中肯綮!既要引圣贤‘仁政’之言,更要有实实在在的治术!空谈道德,无补于事;只言利害,失却根本!”

他拿起一份誊抄的策论范文:“此乃湖广乡试头名之策答卷,论‘备荒仓储’。尔等传阅细品!看其如何以《周礼》‘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