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传笔意(第1页)

六月十日,旬休午后。书院的空气仿佛都轻松了几分。学子们纷纷去到自己喜欢的六艺上课放松,秦思齐脚步轻快地涌向后园深处的墨香斋,这是专供书画课的静室。

今日坐镇的是书院特聘的画师,赵子墨先生。年近五十,几缕长须疏朗,眼神却澄澈如洗,总是观察万物。他并不常来,每月逢十的日子才会现身指点。

赵画师画风以宋法以主,尤重意境与气韵,在武昌文人圈中颇有清名,却因性情孤高,不喜钻营,只在这书院中寻几分清净与可造之材。

“今日不拘题材,但凭胸中丘壑,笔下烟云。”周先生声音不高,带着一种看透世情的平和,“心有所感,意有所触,便落于纸上。画毕,各自陈说立意,再互观品评。” 他目光缓缓扫过伏案凝神的学子们。

斋内顿时响起研墨与细微交谈声响。秦思齐深吸一口气,铺开一张半生熟宣,并未急于落笔,而是闭目片刻。在脑海里构思。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眸中已是一片澄澈的烟水。

他执起一支中号狼毫,饱蘸淡墨,先是在纸幅右下侧,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座敦厚石桥的轮廓,桥墩隐于水气之中。

旋即换了一支稍细的笔,蘸取稍浓的墨色,在桥栏上方,以极富韵律的线条,勾勒出几头水牛的剪影,牛背宽厚,牛蹄稳健,正缓步涉入溪流。

水波的涟漪,只用墨色晕染的深浅变化便生动呈现。接着,他笔锋一转,换了一支极细的紫毫,在中间一头最为健硕的牛背上,精心点染出一个牧童的侧影——那童子赤着双脚,随意地横坐牛背,一腿微屈,一腿自然垂下,姿态闲适至极。

最妙的是他唇边斜斜横着的一管短笛,童子微微侧首,似在试音,又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秦思齐并未画出笛孔,也未描摹手指,只那竹笛倾斜的角度和童子侧首的微妙动态,便将那“断断续续的调子随晚风绕着桥栏打转”的意象,生动地凝固在纸上!

此时,他搁下墨笔。另取一支干净的羊毫,饱蘸清水,轻轻在赭石、藤黄与极淡的朱砂混合的颜料碟中一滚,趁着水色未干,迅疾地在纸幅上方大片铺染。

霎时间,金红交错的晚霞如同燃烧的绸缎,铺满了天际,又倒映在溪水之中。牛蹄踏碎水面,溅起的水珠被他以极细的笔尖蘸取浓金点染,仿佛每一颗都裹着落日的光华,在涟漪中跳跃闪烁!整幅画作,墨色清雅,设色大胆却和谐,牧童的悠然、水牛的沉稳、暮色的辉煌、溪水的灵动,交融一体,一股宁静悠远、生机盎然的田园野趣扑面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