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会试准备(第1页)

过了初七,秦思齐便带着秦实诚和秦明慧,开始了礼节性拜访。他先是备了几份礼,每一份礼物都是,一方好墨、两支制湖笔、一刀好纸。

去拜见了书院的几位主要教习,如戚同文先生等。教习们对于这位来自恩施、勤勉有加的学子颇多勉励,言语间既有对学问的考较点拨,也有对考场经验的倾囊相授。秦思齐恭谨聆听,一一记在心里。

随后,他又与几位交好的同窗互访。大家见面,话题三句不离即将到来的会试,互相探讨论点,交流近来所思所得,气氛既热切又带着几分试探。

彼此眼中都有对功名的渴望,也有一丝不愿明言的竞争意味,但总的来说,仍是君子之交,以学问相砥砺。

秦思齐还特地抽空去了一趟武昌会馆。会馆中聚集了不少湖广籍,尤其是武昌府周边的同年举子。乡音入耳,倍感亲切。

大家谈起家乡风物,备考艰辛,彼此打气,约定若能金榜题名,定要回乡光耀门楣,为湖广争光。

一番必要的社交走动之后,秦思齐便彻底沉静下来。这一日,他亲自去了礼部设立的报名点,在冗长的队伍中耐心等待,最终在那份厚重的名册上,写下了自己的籍贯、姓名、三代履历。

拿到那块象征着考试资格的号牌。至此,所有前置事宜均已落定,唯有闭门潜心,静候考期。

回到学仁里的小院,秦思齐对秦实诚和秦明慧正色道:“自今日起,直至考试,外界诸事,全部拒掉。”

两个少年神色一凛:“思齐放心,一切有我们。你只管专心读书,谁来了我们都说您在用功,绝不让人打扰!”

备考首重清心寡欲,凝神静气。秦实诚与秦明慧仔细商议后,定下了每日的饮食章程。

往日里,秦明慧或许还馋些市井的油腻小吃,如今却主动提出:“实诚哥,咱们得给公子吃些清淡、好消耗的。思齐脑子用得多。”

于是,秦实诚每日清晨便去集市,挑选最新鲜的时蔬、豆腐,偶尔买条活鱼,或是割一小块精瘦肉。

饭菜力求清淡原味,少油少盐。早餐多是熬得糜烂的米粥,配一碟小咸菜或一枚煮鸡蛋;午晚两膳则是一荤一素一汤,米饭蒸得松软适口。

秦实诚心思细,还记得公子家乡恩施多雨雾,便偶尔模仿着家乡口味,做些温和驱寒的菜式,比如一碗热气腾腾的菌菇豆腐汤,或是用姜丝清蒸的鱼,既开了胃,又不会引发食困。

秦明慧则负责茶饮。他将公子带来的恩施玉露茶保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