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1页)

贞观二年二月廿四。

戊时初刻。

长安,甘露殿。

殿内铜炉焚着龙涎香,青烟袅袅,却压不住那份肃杀之气。

李承乾斜倚在龙椅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上的三份奏表——吐谷浑的称臣表、铁勒诸部的归附书、吐蕃的和亲请求。

他嘴角噙着一丝冷笑,目光如刀,缓缓扫过阶下众臣。

“诸位爱卿,都看看吧。”

他将奏表随手掷下,竹简在光可鉴人的金砖上滑出刺耳的声响。

——第一份,吐谷浑。

寇准拾起表文,扫了一眼,嗤笑道:“慕容伏允这老狐狸,前些日子还在凉州劫掠,今日就跪得这般干脆?”

杜如晦接过细看,眉头微皱:“表文用辞谦卑,自称'臣慕容伏允顿首再拜',还献青海良马三千匹……倒是识趣。”

“识趣?”李承乾冷笑一声,“他表文中那句'愿永为大唐西藩',朕怎么听着耳熟?——渭水之盟后,突利也是这么说的。”

魏徵忽然出列,肃然道:“陛下,吐谷浑反复无常,不可轻信。臣请派使者持节赴伏俟城,令其交出历年劫掠的汉民,方可受降。”

李承乾微微颔首,“魏卿以为何人能担当此任?”

魏徵毫不犹豫地开口道:“崔敦礼。”

李承乾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目光落在殿角那幅巨大的疆域图上。

他记得很清楚,吐谷浑勾结突厥的消息,正是这位臣子派人星夜兼程送抵长安的。

此人在历史上也算得上一号人物,倒是可用之才。

“准卿所奏。”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着崔敦礼持节前往伏俟城,传朕口谕:吐谷浑须交出历年掳掠的大唐子民,另献青海良马六千匹,方可受降。”

说到此处,他眼底闪过一丝寒芒。

这样的处置,终究是太过仁慈了。

以他的性子,更想效仿汉武帝对匈奴那般,直接发兵踏平伏俟城,永绝后患。但眼下......

李承乾的目光扫过案头的兵符。

各地兵权尚未尽在掌握,此时贸然兴兵并非上策。

他暗自盘算着:常遇春那边应该已经着手准备对各地驻军将领的最后通牒了。

顺者生,逆者亡。

他要的是整个大唐的绝对掌控,而非偏安关中一隅。

思绪流转间,他的手指在扶手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