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辰时正。
李承乾在甘露殿召见了寇准、王安石、杜如晦、魏徵四人。
看着坐在伏案旁龙椅上的李承乾,魏徵想到中书省出现的那些人,尤其是想到他们的名字,实在有些忍不住,就上前一步,面露肃穆:“陛下,臣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陛下,还望陛下能给臣一个说法。”
李承乾看向魏徵,眼中一闪,说:“魏卿心中有何疑问?若是朕能回答,必直言。”
魏徵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李承乾,道:“在臣说出问题前,臣有本奏。”
“魏卿但说无妨。”李承乾微微颔首。
魏徵先是向李承乾深揖一礼,而后直身,目光如炬:“臣闻朝廷新晋数位贤才,皆以古之名相为名——姜尚、管仲、张良、诸葛亮......此乃陛下所赐?”
李承乾淡淡一笑,“正是。朕观此数人,才德兼备,堪比古贤,故赐名以彰其能。”
魏徵闻言,眉头微皱,沉声道:“陛下,此举不妥!”
殿中群臣微微骚动,李承乾目光微凝:“哦?魏卿何出此言?”
魏徵面庞微微抽搐,深吸口气,朗声道:
“臣以为有四不妥。”
李承乾问:“哪四不妥?”
“其一,名不可僭,古贤不可轻辱。”
“《礼记·曲礼》有云:'名者,人治之大者也,不可不慎。'名乃人之根本,岂可轻授?古之圣贤,如姜尚、管仲、诸葛亮者,皆功盖千秋、德配天地,后人尊之如日月,岂可随意冠于今人?”
“昔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陛下以古贤之名赐予今人,虽意在褒奖,实则僭越古制,混淆视听!若后世史书载之,岂非贻笑大方?”
“其二,名实不符,必生祸端。”
“《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今之臣子,纵有才干,岂敢自比姜尚、管仲、诸葛?若其日后德行有亏,岂非辱没先贤之名?”
“昔汉末有'王莽谦恭未篡时',其人初时亦似贤臣,然终成篡逆。若今日赐名之人日后行差踏错,世人岂不讥讽:'此乃陛下所赐之'诸葛亮',竟如此不堪!'此非但辱臣,亦辱陛下识人之明!”
“其三,陛下承天受命,当以德服人。”
“陛下天命所归,能集贤才,此乃大唐之福。然贤才无尺寸之功,却得贤才之名,当慎用之。若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