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四年,二月十七日。
辰时三刻。
李承乾穿着玄色龙袍,在甘露殿内徘徊。
他的眉头紧皱着,呈‘川’字形,时不时地看向不远处的伏案,上面放着几份奏疏。
这些奏疏,都是锦衣卫送来的。
内容都是记载着地方州郡刺史、别驾、长史贪污的记录清单,以及贪污人员,而且,上面还只是查出来的一部分,列明的也是查出来的东西,还有很多没有查出来的部分,如今正在暗中查探。
对于这些奏疏,李承乾留下了奏疏副本,至于原本则是在上面批复了一些字:‘继续暗中搜查,切莫打草惊蛇,等待合适时机再一网打尽’后,就让人原路送回州长安的北镇抚司处。
北镇抚司,是大唐锦衣卫总部,成立于宣武二年正月。
一切花费,皆从他内库拨给。
数年下来,锦衣卫壮大得很快。
在毛骧的一番操作下,如今的锦衣卫已然遍布整个大唐各州郡。
唯一不太满意的是,高句丽、吐谷浑、倭国等国家,派往这些地方潜伏的人,大部分都没了消息。对于此事,毛骧给出的说辞是,派往这些地方没有消息的人,九成以上是牺牲了。李承乾嘱咐其对牺牲的锦衣卫家里进行特别优待和照顾,锦衣卫招募人员,可优先从这些人家中招募。
但李承乾依然没有放弃往这些地方派锦衣卫潜伏,他是不可能放弃这些地方的。
这一切,只是为了将来能够一战拿下这些国家,让它们成为大唐的疆土。
思绪回到贪官污吏上面,李承乾没想到的是,有些地方的刺史、别驾、长史竟敢沆瀣一气,他们肆无忌惮地侵吞国家钱粮,盘剥地方百姓,难道他们忘了自己是怎么上位的吗?
虽说民间百姓称他为宣武仁皇帝,莫非他们以为自己真的只有‘仁’吗?
宣武可是在仁之前,想必那些利益让他们昏了头脑。
利令智昏,还是官场上的迫不得已选择同流合污,对于这些,李承乾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如何将他们一网打尽,然后如何整顿地方吏治,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
至于避免这种事情,李承乾觉得不大可能。
李承乾这些年读过不少史书,这些史书在涉及吏治这一块儿,都昭示了两个道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虽有重律,仅能禁其已然,而不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