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
李洵近日顺手处理了几件内务府的公务。
其中一桩便是将薛家那名存实亡的皇商名头给彻底扶正。
恢复了其承办宫内部分用度的资格。
这对于薛家而言。
不亚于久旱逢甘霖,是天大的恩典。
薛宝钗得知消息后,自是感念万分。
她是个沉得住气的,虽并未表现得如何激动,只是对着李洵深深一福。
但眼眸中流转的感激与柔情,比千言万语更甚。
李洵却只是随意地摆了摆手,笑道:“不过是句话的事,值当什么。本王的人,家里的事,自然就是本王的事。”
这对李洵而言或许只是举手之劳。
但对于薛家。
尤其是对于薛姨妈和宝钗母女来说,却是关乎家族兴衰的厚重恩情。
薛家祖上曾是紫薇舍人。
也算官宦门第。
可惜后世子弟不肖,无人能在科举仕途上有所建树,只得转而经商。
几代人苦心经营,好不容易挣来皇商这块金字招牌。
到了薛蟠这一代,却因他惹是生非、经营不善,几乎只剩下个虚名,眼看就要败落。
试问。
薛家母女如何能不忧心如焚,寝食难安?
如今李洵轻描淡写一句话。
便让薛家重获生机。
这份量,如何不重?
京中薛家的诸多营生,如今多是宝钗在幕后查账打理。
她那哥哥薛蟠,养伤近半年,只要不出去惹祸亏本,薛姨妈就要念佛了,哪还敢指望他能赚钱?
前些日子薛蟠来信,说是金陵的产业已大致处理完毕,伤势也将养的差不多了,能承受长途跋涉。
不日便打算与母亲一同上京,与宝钗团聚。
此事后话暂且不表。
李洵处理完公务,回到自己寝殿。
早已等候在门口的晴雯立刻迎了上来,一边替他解下玄狐大氅,一边娇声软语地贴上来,声音腻得黏喉咙:
“王爷,您回来了,外头冷吧?”
李洵伸展了一下因翻看内务府账本,而发酸胳膊,顺势躺倒在贵妃榻上懒洋洋地瞄了一眼晴雯。
只见这小蹄子双颊绯红,眼波流转,时不时轻抿朱唇,一副欲言又止的娇媚模样。
李洵心下顿时了然。
这是地旱了,指望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