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朱仙镇年画里的刀光墨影(第1页)

《云麓词心录》:第二百二十九章朱仙镇年画里的刀光墨影

煜明收到陈老的信时,云麓山的梅正开得泼泼洒洒。信笺上是老人一贯苍劲的字迹:"朱仙镇年画会期将至,若得空,可来看看这门快被时光磨平的手艺。"墨迹在宣纸上洇出淡淡的痕,像极了年画里晕开的朱砂。

三日后,煜明在朱仙镇北口的槐树下见到了陈老。老人穿了件藏青色对襟褂子,手里攥着个油纸包,见他来,笑着展开:"尝尝王家的桂花糕,还是当年的味儿。"糕团上撒的糖霜簌簌落着,恍惚间,煜明竟觉得时光倒流回了祈愿树下喝茶的清晨。

木版上的宋风:当刀痕遇见《山坡羊》

穿过挂着"仙镇迎祥"匾额的牌楼,空气中渐渐漫开墨香与颜料的气息。陈老指着街边一座青砖瓦房:"这是张家老店,光绪年间就有了。"门口的木架上晾着刚印好的年画,《五子登科》的娃娃们睁着圆鼓鼓的眼睛,衣袂上的石绿颜料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掌柜张师傅正在雕版,手里的刻刀在梨木版上游走,木屑如蝶般飘落。煜明凑近看,见版上已刻出武将的轮廓,线条刚劲如铁,甲片的纹路细如发丝。"这是刻'线条版',"陈老低声说,"一副年画要五块版,线版、红版、黄版、蓝版、紫版,少一块都不成。"

张师傅放下刻刀,揉了揉手腕:"陈老哥又来啦?昨儿刚印了新的《门神》,你瞧瞧。"他递过一张年画,秦琼的袍角上还带着湿气,朱砂勾的线条像要从纸上跳出来。煜明伸手去摸,能感觉到纸张下凹凸的版痕,那是刀与木碰撞留下的肌理。

"宋风长驻,彩颜相赴,朱仙墨韵千秋路。"煜明忽然喃喃出声。陈老一愣,随即笑了:"又来灵感了?"

煜明点点头,从帆布包里掏出速写本。他没急着画画,而是盯着版上的刀痕看:"您看这刀工,起刀如劈,收刀如折,每一道都是直来直去,却偏偏在转角处藏着柔意。就像这词里说的'刀工笔意情凝处',何止是画,分明是把日子刻进了木头里。"

他提笔写道:"宋风长驻,彩颜相赴,朱仙墨韵千秋路。画中图,世间殊,刀工笔意情凝处,百态民俗皆入目。"写到"兴,艺术哺;传,文化符"时,笔尖顿了顿——他看见张师傅鬓角的白发,和木版上被岁月磨圆的边角。

陈老拿起词稿,对着光看:"好个'文化符'!你看那《门神》,以前是家家户户贴门上驱邪的,现在成了展览品,可这符号里的念想没变。"正说着,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