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0章 歌曲:《声声慢》(第1页)

本来,大家还想从专辑的名字去推测新歌的风格。

没想到的是,专辑名字就叫《煎熬》。

作为李钰霜在《歌手》舞台上的最后一首曲子,也是她拿下歌王的决胜之作。

《煎熬》本身就带着别样的意义,它是李钰霜从挑战者到歌王的最后一跃。

粉丝们也读懂了这层深意:

它不是要重复舞台上的高光,而是要把 “煎熬” 从瞬间的爆发变成绵长的回响。

说人话就是——老娘的这张专辑,就是高光!!!

六首歌曲中,音痴第一眼就把注意力放在了第五首的新歌上。

“《声声慢》?”音痴想到了华夏古典文学中的经典词牌名。

这格调,是孙云浩风格了。

他不知道的是:

这首《声声慢》的歌曲,是另一个世界里民谣歌手崔开潮在2017年上线的作品。

网易云上有3万+评论,算是小有名气但不算爆款。

“这首歌的旋律骨架太适合二次创作了。”

孙云浩第一次听到原版时,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可能性。

孙云浩能想到的东西,一些音乐人怎么会想不到。

所以,网络上很快出现了二创作品。

令人惊喜的是,《声声慢》的多个二创改编都很成功:

“京韵版”里,将京剧唱腔与现代民谣完美嫁接。

“苏州评弹版”里,用吴侬软语演绎出别样风情。

“川江号子版”里,融入了长江船工的粗犷韵律。

……

很难想象,一首歌,竟能容纳如此多元的音乐基因。

甚至是很多说不上名来的方言版,都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孙云浩给李钰霜的版本很明确,是一个融合版。

原唱版与琵琶评弹版的融合。

这个版本的改编最精妙之处在于:保留了原曲的叙事框架。

其次,琵琶的轮指技法模拟了原版吉他的分解和弦。

另外,评弹将特有的“抖腔”为副歌注入了灵魂。

还有就是,间奏部分的琵琶独奏堪称神来之笔。

这个版本,并不是孙云浩夹带私货,是有来处的。

孙云浩所推崇的《声声慢》,是吴亮莹老师演唱的那版。

这一版,正是琵琶评弹版。

说到吴亮莹老师,可能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