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钰霜的歌声在继续。
当她唱到“【寻寻觅觅】”这四个字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出现了。
就在她尾音将落未落之际,另一道声音突然从音响里飘了出来。
同样唱道:“【寻寻觅觅】。”
音痴猛地坐直了身体,这声音他太熟悉了。
是孙云浩!
“嚯!这是要二搭啊?”音痴忍不住惊呼出声。
但更精妙的是,两人的声音并非简单的合唱,而是形成了绝妙的呼应:
李钰霜的版本保留了原曲的清澈空灵。
孙云浩的演绎则带着一丝沙哑的质感。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孙云浩的处理方式:
他只在尾音处轻轻点了一下苏州评弹的“抖腔”。
主声部依然保持流行唱法的直白。
并且特意调整了音色,营造出老式留声机的复古感。
“这味儿真足啊!”音痴激动地搓着手。
他很喜欢这部分的设计。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孙云浩一开始在纠结要不要在此处加入自己的声音。
在另一个时空,吴亮莹老师的版本里就有这种设计。
但这样的设计,却不是一边倒的好评。
这也不难理解。
你正在听“吴侬软语”,正听的入迷的时候,突然闯进来一句带着粗粝感的声线。
你能受得了?
再美的意境,都被破坏了。
在吴亮莹老师的版本里,那段男声呼应刚出来时,评论区就吵过一架。
老听客说 :“评弹讲究的是‘一唱三叹’的柔,加个硬邦邦的声音,像喝碧螺春时嚼了口大蒜”。
年轻听众却觉得 “像雨巷里突然来了个撑黑伞的人,有故事感”。
喜欢的人觉得是点睛,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是败笔。
孙云浩的想法是加入。
他不是原作者,无法揣摩当时这样改编的人的想法。
但可以通过自己理解,去判断。
为什么男声的【寻寻觅觅】要有一种老式留声机的复古感?
这绝对是精心设计过的。
那点刻意做旧的音色,像从旧时光里飘来的回声,和清澈的现在时形成了时差 。
就像一个在当下寻觅,一个在过往回应。
两个时空的 “寻” 撞在一起,让 “寻寻觅觅” 有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