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铁血丰碑——597.9与537.7的绝响(第1页)

1952年深秋,上甘岭。

这两个海拔不过五百多米的小山头,早已失去了山的形状,更像两座被天火反复煅烧、又被巨锤反复夯砸的巨大焦黑坟冢。

浮土深达数米,一脚踩下去能没到膝盖,松软得如同灰烬。

在这里,时间失去了刻度,只剩下永无休止的爆炸、燃烧、嘶吼与死亡。

范弗里特的“弹药量”,这个被西方军界视为“火力至上主义”巅峰的战争名词,

日夜不息地将成吨成吨的钢铁与烈焰倾泻在这片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从10月14日开始,炮击与轰炸的强度就从未真正减弱过。

………

范弗里特很快发现,他那足以将地表犁翻数遍的弹药量,对深藏山腹、结构复杂的志愿军坑道体系效果大打折扣。

炮火再猛,也只能摧毁地表工事,却无法彻底清除坑道内的守军。

每当炮火延伸,步兵(初期多为南朝鲜军,后期美军精锐也大量投入)

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冲锋,以为可以轻松占领一片焦土时,那些看似死寂的弹坑、浮土堆、就会突然喷吐出致命的火舌!

战斗模式陷入了极度残酷的循环:

美军/韩军炮火准备(倾泻海量弹药) 步兵坦克协同冲锋。

志愿军:表面阵地少量观察哨预警,主力退入坑道规避炮火 ,

炮火延伸后迅速跃出坑道/隐蔽部,进入预设阵地,等敌接近至极近距离,突然开火,近战歼敌!

美军/韩军遭遇猛烈抵抗,损失惨重。

呼叫炮火/飞机再次覆盖志愿军暴露的阵地。

炮火再次将地表阵地连同进攻受阻的己方步兵一起覆盖!

志愿军再次退入坑道炮停后,补充兵员(从后方坑道或预备队坑道,通过交通壕艰难运动上来,往往一个排上来只能剩下半个班)再次进入表面阵地,迎接下一轮进攻!

这就是上甘岭战役最残酷的核心——反复争夺,寸土必争!

一个小小的山头,一天之内可以易手十几次甚至几十次!

每一寸焦土都浸透了双方的鲜血。

白天,美军依靠绝对的火力优势,付出巨大代价后往往能占领大部分表面阵地;

夜晚,志愿军则利用夜暗和坑道的掩护,发起凌厉的反击,将立足未稳的敌人赶下去,重新夺回阵地!

战斗演变成了一场纯粹意志与血肉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