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夏,边城市已进入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期。太阳像个倒扣着的火盆子无情地炙烤着大地。
在这样热气蒸腾的日子里,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城市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一只只蝉虫躲进了树荫里,靠着树叶乘凉。叶子垂头丧气地耷拉着脑袋,花儿被烤得皱成了一团。整个城市显得毫无生气,没精打采。
位于中山路的边城市第一中学却另有一番景象。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里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音符满天。而有的教室里则寂静无声,只听见笔尖在纸上“沙沙”地溜达着,就像是在小声地说着体己话。与此同时,学校的会议室内却传出激烈的辩论声。
“同志们,我提出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这些方法到底能否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可以通过实践证明。至于有人说我反对学校的教育模式,破坏教师队伍的大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发言的是一名年逾四旬的男教师。
“方嘉桦同志,你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改革措施,不就是想颠覆现行的教育模式吗?”一个梳着油光背头的教师质问道。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和谐的教育,意味着处理好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学校应使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压制、伤害和扼杀,教给他们关于人的知识、心理和思维,以及关于精神生活中情感、审美、意志和创造方面的知识。没有心理修养,没有体格、精神和审美的修养是不可想象的。人对自己的实质一无所知,这一事实常常是造成巨大不幸的根源,为此社会往往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中年教师不甘示弱地反驳道。
“你这是狭隘的教育观念。不,是极其荒谬的反动学说!”梳背头的教师激动地拍起了桌子。
这场唇枪舌剑的起因是教师方嘉桦不久前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教育理念的文章。当时,中国教育像一个饥不择食的饿汉,逮到什么吃什么。苏联的马卡连柯教育学、凯洛夫教学法取代了中国一直以来尊孔尊儒的教学法。中国的教育界对洋教法赞赏有加、趋之若鹜。方嘉桦对这种照搬照套的教学方式不敢苟同,他在文章中声称不能单纯地模仿苏联的教育模式,极力主张中外结合,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事隔一天,校区的报栏上开始出现揭发批判方嘉桦的文章。其中最为刺眼的标题是《方嘉桦妄图破坏教育队伍的大团结》。批判文章罗列道,最近一个时期,校内一些不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