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影的高中生涯总算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摆在他面前的依然是最现实的问题。像他这样十六岁的小伙子,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龄。可是他每顿饭只能啃两个馒头充饥。按照他的饭量,他一顿至少需要吃五六个馒头才顶饱,现在这一点食粮只是不至于把人饿死罢了。鸿影并不奢望像城里学生那样每顿饭都能有菜有肉,但至少可以填饱肚子。可这也难以做到,家里能供他到县城来上高中,就实在不容易了,他又怎能再提更多的要求呢?
鸿影虽然常常感到饥肠辘辘,但内心却是充实的。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没有忘记入学时班主任的解囊相助。更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班主任给他的印象,和以往的老师完全不同,“老师”这个词像是被重新定义了似的。班主任方嘉桦为人谦虚、和蔼,完全没有以往老师脸上的那种刻板、严肃,给人的感觉倒像一个亲人,一位慈祥的长辈。班主任在谈话时笑容可掬,让人觉得如沐春风。他善于启发学生,说话的语气与其说是引导,不如说是劝勉,在他身边总会感到一团和气。
方嘉桦言谈举止间的风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鸿影的视线。善和严、柔和刚在班主任身上达到和谐统一。他的话语犹如跳动的音符,在鸿影心灵的每一寸土地上跳跃着。他不是把美的事物、美的感受抽象化、理想化,而是通过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让学生产生心灵的感动。善良、体恤和慈爱在学生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鸿影从班主任的讲课中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感受到了那些闪耀在精神世界和平凡生活中的趣味和诗意、伟大和纯净。他总是觉得四十五分钟的上课时间太短,到下课铃响时仍然意犹未尽。
“假如能一辈子聆听方老师的课,那该有多好呀!”年少的鸿影心里面天真地幻想着。
当时为了补充教学经费,学校设立了一个校办工厂,专门向附近的村民收购一种叫川贝母的植物,集中晒干后碾成粉末,再卖到药厂去,从中赚取加工费。川贝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贵中药材,《神农本草经》有载:“味辛平,主胸膈郁积,化痰降气,伤寒烦热,淋沥邪气。”
药材加工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在了学生的头上。学校规定高一年级的新生在每天放学后,分批轮流到校办工厂内干一小时活,美其名曰“义务劳动”。
一天下午,轮到鸿影和另外两个同学去校办工厂义务劳动。所谓的校办工厂,其实只是一个简陋的工作间。负责看守工作间的是一个六十来岁的驼背老头,个子矮小,脸色蜡黄,眼睛陷得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