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镜子》(第1页)

狂风巨浪过去了,一切都平息了。

鸿影卸下心头的巨石,兴致勃勃地重新回到了他的创作阵地。他得锤炼一些作品。胸中泛滥的热情非得表现出来不可,各式各样的热情都同样迫切地需要宣泄。他必须创作出一部作品,以凝聚他全部飘忽不定的幻想。他往往写好一件作品,释放出某种感情后(他有时甚至没有耐性把作品写完),又立刻沉浸在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感情。不过,这种矛盾状态只是表面的。虽然他时时刻刻在变化,精神却是万变不离其宗。他所有的作品都是通往同一个目标的不同的路。他不惜一切关心着的,是如何通过头脑展示出心灵深处的那一团火焰,以及它所闪现出的种种明灭不定的信息。为了能把它存留下来,他得以十足的勇气,撇开他所认定的一切外来因素,不管那是可能性、逻辑性,或者别的什么因素。他尝试着更贴近生活,把那些使他产生兴趣、受到感动的事物更真实、更确切地记录下来。

所谓的“小说的恰当素材”是不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情感、一切思想都是小说的原始素材。头脑和心灵的一切印象都值得吸取,一切感官知觉都大有用处。当作家走进生活开始思考的时候,便会承认,对艺术的任何创造和提炼,都基于观察、比较、分析、思索,基于对每个细节特征进行详细的构思和推敲,基于对自身意识的反省。根据这些新的信息所产生的启迪,作家便完全知道他要去向何方。

既然如此,目前摆在鸿影面前的问题,便是在于想出办法,把自己要写的东西得心应手地写出来。他得拿出勇气,承认他现在感兴趣的已经不是“这方面”,而是“那方面”。他只有用“那方面”来构思自己的作品。对于现代人来说,兴趣的中心很可能就存在于“那方面”的隐蔽之处。这么一来,侧重点一下子转移了,移到了一向为人所忽视的某种层面上来。于是,不但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就连同行们也难以理解的某种迥然不同的文学形式就应运而生了。也许,只有鸿影一人,才能体会到小说里的那种情境的趣味。让我们来看看他这一阶段的作品,和之前的相比,有哪些不同。

易容是一名来自乡下的农民工。他既没有学历,也没有背景,只能在工地里干着最苦最累的活,还经常被克扣工钱。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他先是报读了成人大学,白天打工,晚上看书。在成功拿到毕业证后,他四处求职,最终通过面试进入了一家政府单位。不知从何时起,易容养成了照镜子的癖好,总会随身携带一面小镜子,趁着没人的时候孤芳自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