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边城市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边城市已然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了。住房逐渐稠密起来,相互拥挤,像蓄水池里的水一样逐渐上升。大厦开始向高处发展,不断加高,就像压缩的液体,不断向上喷发,都想高出邻居,好探出头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城市无止境地扩展,大地产商像眼光卓越的军事家似的攻城略地,快活地、没有秩序地延伸着自己的版图。可话又说回来,这一时期,商业、工业、科技和文化,一切与这个城市的活力、生命和灵魂有关的东西,都在汇集和沉淀,汇集着一个时代文明的、新生的潮流,沉淀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的智慧。
边城市被分成了三个相互独立的城区,分别是老城区、新城区和工业区。每个城区各有自己的面貌、姿态、特点和历史。老城区占据着市中心,是三个城区里最古老、面积最小的一个。它就是其余两个城区的母亲,就像一个裹脚老太婆插在两个美丽、高大的女儿之间。这个城区的外观,与其说是古老,还不如说是陈旧,当时政府就有改变老城区面貌的计划了。从那时起,这个城区每天都要毁掉一部分,要不了多久,只能从老照片上目睹原貌了。第一条地铁线的起点站就在老城区落成。一条地铁无论建在城区的哪一块,都宣告旧建筑的死亡和新建筑的诞生。旧房屋倒塌,新房屋升起。隧道由市中心向外扩散,穿梭不停的地龙在隧道里隆隆奔驰,而布满幼芽的大地则随之震动、开裂,吞没旧住宅,让新住宅冒出来。
在地铁起点站的出口外,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路段。街道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到处是兴致勃勃的购物者。穿过步行街,看见一个广场,正中有一座喷泉,上面站立着一个小尿童的石雕像,表情轻松而随意。广场的另一头开着一间门面不大的画廊。画廊夹在一家海鲜餐厅和一家高档时装店之间,也就是说,夹在吃的诱惑和穿的迷惑之间,因此显得比较冷清。然而如果你走进画廊,你会发现经营者非常有魄力且信心十足。展区白立方式的设计使得空间显得很低调,从而让人们能将注意力更集中于艺术品本身。石棉水泥板材质的屋顶看上去很有档次,高有二十五英尺,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画廊的采光有着很好的控制力度。考虑到将聚光灯打在艺术品上的传统做法过于夸张,以及避免不均匀的打光导致在画框或光亮的表面上形成强烈的反光,经营者通过不同类型的日光灯与轨道式白炽灯的组合,并控制好它们与墙面的距离,打造出均匀的、扩散性的、阴影面积最小化的照明效果。
画廊的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