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的欢庆气氛,如同暖春的阳光,持续了很久很久。
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安宁生活的向往。
茶馆酒肆中,说书人将大侠杨过万军丛中生擒忽必烈的事迹编成了评书故事,讲得口沫横飞,引得满堂喝彩。
朝廷的封赏早已落实,犒军的银钱物资也让这座历经战火的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所有人都清楚,经此一役,蒙古人在南线的筋骨已被打断。
至少未来数年,甚至十数年,襄阳乃至整个荆襄地带,都将迎来难得的和平发展时期。
城内高层,郭靖黄蓉杨过等人却并未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他们深知,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被关押在特殊牢房中的忽必烈、金轮国师等人,是手中最重要的谈判筹码。
如何利用好这些筹码,为南宋争取最大利益和最长的和平时间,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等待是漫长的。蒙古大汗窝阔台此时正远在中亚,忙于西征大业。消息传递往返,耗费时日。
一直过了三个多月,来自蒙古汗廷的使者团,才风尘仆仆地抵达了襄阳城下。
窝阔台在接到忽必烈全军覆没、本人被生擒的噩耗之初,其震惊与愤怒可想而知。
忽必烈不仅是他的亲侄子,更是黄金家族中极具才干、被他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
十万大军的损失,更是蒙古南下战略的一次重创。
于公于私,他都无法坐视不理。
若对忽必烈见死不救,不仅会寒了前线将士的心,更会让黄金家族对其离心离德。
然而,主力西征,他本人远在万里之外,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报复行动。
权衡再三,他决定暂且议和,先稳住南宋,救回忽必烈等人再说。
在他内心深处,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待西征事毕,他必将亲率大军东返,一雪前耻!
富庶的南宋,始终是蒙古扩张蓝图上的重要目标。
这一日,襄阳府衙大堂之上,气氛凝重。
郭靖、黄蓉、杨过、吕文德以及几位重要将领分坐两旁。
蒙古使者在一名宋军将领的引领下,昂首阔步地走了进来。
这使者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精悍,穿着一身蒙古贵族服饰,但细看其眉眼,却分明是汉人模样。
他进入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