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赵队长这边广播喊话,没多久。
下河屯,上河屯等几个生产队也都广播了这条通知。
几个生产队如今已经非常默契。
因为都靠近十八连农场,对建设兵团下面农场的变化,都看在眼里。
这些大老粗研究过后,最终一致认定,这就是文化知识带来的差距。
所以,如今几个生产队都很支持孩子们上学。
第二天,不出预料。
多了许多十二三岁的孩子,过来报名。
有些是家长带着过来的。
也有自己过来报名的。
“校长,这个李二牛,已经十四岁了,想报名。
你看能不能收?”张红旗正给孩子们发礼物的时候,刘洋跑进办公室问道。
“收!
十三岁以下是强制性的,必须到学校里上学。
十四,十五岁,如果愿意上学,咱们照样收。”张红旗抬头说道。
说完又笑着补充了一句,“就是十七八岁的,只要愿意来,咱们也收。
“好的,我知道了!”刘洋答应一声,转身离开。
这个刘洋还行,家里不缺钱,独自一个人租房子住。
但是,身上又没有那种傲娇的气息,说话办事还算靠谱。
这是张红旗对刘洋暂时的看法。
刘洋离开后,一个社员开口问道:“校长,你们还真收十七八岁的人啊?”
“呵呵,如果愿意来,我们肯定收。
别说那些十七八岁的小伙子。
等到冬天的时候,你们也得来上课。
你们看着吧,今年冬天肯定要搞扫盲班。”张红旗笑着回答道。
“啊?又要搞扫盲班啊?”那个社员惊呼起来,一脸的不愿意。
“队里组织搞扫盲班也是为你们好。
就好像这次强制十三岁以下的孩子上学一样。
都是为了孩子们好。
也是为你们好。
别的不说。
你说,咱们屯子的教学要是搞得好。
以后每年的大学名额,会不会照顾咱们靠山屯?”张红旗笑着解释道。
“也是!”社员点了点头。
这个年代的大学都是推荐的,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作工农兵大学。
你能想象,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人,就因为成分好,加上一些其他的关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