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柴胡升降理枢机(第1页)

(雾凇封山·恒山篇)

恒山的雾凇像给群山披了层琉璃甲,山脚下的矿工村却被笼罩在愁云里。45岁的李师傅裹着三层棉袄蜷缩在炕头,两颊潮红如涂了胭脂,可手脚却冰凉刺骨。“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发烧,烧到39℃,半夜又冷得打摆子,”他妻子抹着泪,“西医说血培养、PET-CT都查不出问题,人瘦得脱了相。”

苏怀瑾随医疗队进山义诊,刚掀开被子就注意到患者眼球轻微震颤,脉弦细如琴弦将断——典型的《伤寒论》“少阳病,往来寒热”。翻开当地医院的药方,柴胡用量仅6g,饮片却亮黄得反常。“取柴胡根横切,”她递给实习生小张放大镜,“髓部染成蓝色,这是明矾水浸泡的伪品!”

村医挠头:“便宜啊,市面上都这么卖。”苏怀瑾叹气:“明矾增重不说,还破坏柴胡皂苷,难怪无效。”她顶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带着采药队钻进深山,终于在背阴坡找到野生柴胡——茎秆细圆带紫,叶背覆着白霜,根头密集的环纹像珍珠盘,正是《本草经集注》里记载的北柴胡。

“柴胡要酒炒才能升提气机,”她在临时搭建的炮制棚里演示,“《本草正义》说‘柴胡,用此者用其凉散,平肝之热’,但必须是道地药材。”开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4g(酒炒)、黄芩12g、半夏9g,配合升降散调理三焦气机。

为了让当地医生理解,她引入现代检测手段:红外热成像显示患者右胁下温度比左低1.5℃,PET-CT图像中少阳经循行区域葡萄糖代谢明显降低。“少阳为枢,柴胡就是转动这个枢纽的钥匙,”苏怀瑾指着影像,“伪品柴胡让枢机卡住,真药才能拨动气机。”

第一剂药下肚,李师傅当晚寒热发作时间推迟了两小时;三剂后,体温波动幅度减至1℃;两周后复查,代谢影像显示左右对称,柴胡皂苷A含量从0.3%飙升至1.2%。他摸着渐渐鼓起的脸颊笑了:“终于能吃下饭了,原来柴胡不是随便抓的草根。”

复诊时,李师傅抱来个锈迹斑斑的青铜鼎,说是挖矿时从古井里捞的。鼎内壁刻着篆文:“枢机不利,寒热往来,以柴胡二两,半夏半升,水七升……”苏怀瑾用手机扫描鼎纹,突然收到匿名邮件,附件是TS集团的“柴胡皂苷提取专利”,申请书上的柴胡照片,正是他们在镇上查到的明矾伪品。

“他们在用有毒饮片提取有效成分!”实习生小张气得拍桌。苏怀瑾盯着专利书上的“低成本炮制法”,想起在桂林、亳州遇到的硫熏药材,TS集团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