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堂的诊室刚消毒过,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艾草香。苏怀瑾正用朱砂笔在脉诊记录上批注,“脉滑数(湿热)”几个字刚落定,玻璃门被推开,带进一阵陌生的古龙水味。
来的是某互联网公司的商务经理,西装熨得笔挺,皮鞋亮得能照见诊室的药柜。他把烫金文件夹放在诊桌上,封面“战略合作”四个金字晃了晃,压得下面的《本草纲目》微微陷下去。“苏医生,陆先生,”他递过名片,指尖戴着块镶钻的手表,“我们是做精准营销的,看仁济堂的小程序火了,想聊聊数据合作——这是双赢的事。”
他翻开文件夹,投影仪立刻把方案投在墙上:“你们的用户体质数据(舌苔照、症状记录、体质类型)是宝藏啊!比如给痰湿体质推祛湿茶包,给阴虚体质推银耳羹,转化率肯定高。我们每年给500万流量费,帮你们做全网推广,曝光量至少翻三倍。”他敲了敲桌子,声音里带着志在必得的轻响,“这数,在中医馆里算顶格了吧?”
苏怀瑾的指尖还停在脉诊记录上,朱砂印在纸上洇开个小红点。她抬眼时,目光先落在投影仪上的“用户体质数据”几个字,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下:“这些数据是患者的健康隐私,就像他们的病历。你去医院看病,医生会把你的病历卖给保健品公司吗?”
经理脸上的笑僵了半秒,又很快舒展开:“苏医生真会开玩笑。我们肯定做匿名处理,去掉姓名、电话、地址,只留‘体质类型、年龄、地域’——这是行业常规操作,很多APP都这么干,用户根本察觉不到。”
“察觉不到就可以做吗?”陆则衍刚好走进来,白大褂口袋里的听诊器露出个金属边。他拿起文件夹翻了两页,指尖在“匿名处理”几个字上顿了顿,“体质数据藏着太多健康细节:25岁女性+月经不调+舌暗,很可能是妇科问题;50岁男性+胸痛+舌底紫暗,可能关联心脏问题。就算匿名,结合年龄、地域,保险公司也能精准画像——杭州50岁男性+胸痛,他们能立刻盯上。”
他把笔记本电脑转过来,屏幕上是仁济堂的数据系统界面,加密日志滚动得飞快。“我们的用户数据用了银行级加密,”他指着权限设置栏,“原始信息(舌苔照、症状)只有患者本人(登录后查看)和接诊医生(接诊时调阅)能看,技术人员只有维护权限,连我都调不出完整数据——我们是医馆,不是靠卖数据赚钱的公司。”
经理的手指在文件夹边缘捻了捻,语气软了些:“苏医生,陆先生,别这么死板嘛。你们守着金矿山不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