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堂的药香刚混进河坊街的桂花甜,赵小胖就像阵风似的冲进诊室,手机举得老高,屏幕上国家卫健委官网的公告还在闪:“瑾姐!陆哥!我们成了!小程序接入‘国家中医馆服务平台’了!”
他的运动鞋沾着点桂花碎,说话时带喘:“你看这标题——‘仁济堂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为全国示范’,还说要向全国推广!技术小哥刚说,后台访问量已经开始涨了,像春天的竹笋,蹭蹭的!”
苏怀瑾正在核对远程诊疗的最新流程表,红笔在“线上预诊数据同步至线下”那栏刚画完勾。她接过手机时,指尖碰着屏幕的玻璃,有点发烫——公告里“线上预诊+AI辅助+线下脉诊+在线药房”的字样,像串珠子,把这半年的尝试都串成了串。
“真成了?”林晚秋端着刚熬的茯苓茶进来,木托盘上的茶杯还冒着热气,“上次省中医药管理局的人来,还问我们‘AI舌诊和脉诊怎么平衡’,现在看来,他们是真认可咱们的法子。”
揭牌那天,仁济堂的门楣上挂了红绸,风一吹,绸子边角扫过“仁济堂”的木牌,朱砂色的字更亮了。卫健委的领导刚踏进体验店,就被AI舌诊仪前的队伍吸引了——穿校服的学生正按提示拍舌底,屏幕30秒就弹出报告,小姑娘举着手机给妈妈看:“妈你看,我是‘轻度阴虚’,让多吃银耳!”
“这就是你们的AI舌诊仪?”领导笑着在仪器前坐下,按操作台上的示意图张开嘴。镜头“咔”地拍下舌苔,进度条转了两圈,报告跳出来:“体质:轻度阴虚。特征:易疲劳、口干。建议:麦冬玉竹茶。”
他看着报告笑出声:“巧了,上周体检说我‘亚健康’,症状对上了。这机器效率真高,比我上次在医院等号快多了。”
小棠正在旁边整理线上预诊单,听见动静抬了抬头。领导顺势走过去,看她把一张电子档案拖到屏幕中央——那是位杭州患者的线上记录:舌苔白腻、怕热、大便稀溏,旁边用红笔标着“建议重点查脉:是否滑数(痰湿夹热典型脉象)”。
“患者一刷身份证,这些就自动弹出来?”领导指着屏幕上的舌象照片,“连‘重点查脉’都标好了,省了多少事。”
“对,”陆则衍刚好从技术室过来,白大褂口袋里的U盘还露着点银边,“线上收集的舌苔、症状生成电子档案,线下刷证就能调,医生不用再让患者重复描述,脉诊时也能更有针对性。”他点开后台数据,访问量曲线像条往上飞的风筝,“从昨天公告发出到现在,新增预约已经比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