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阳光把社区广场晒得暖暖的,仁济堂的义诊桌刚支起来,蓝白条纹的遮阳棚下就围满了人。药箱里的薄荷香混着远处飘来的桂花香,漫在风里,连空气都变得清润。小棠穿着洗得发白的白大褂,正把“儿科咨询”的木牌往桌上插,指尖碰到牌面的毛刺——是她昨天特意用砂纸磨过的,怕扎到孩子。
“小棠师妹,儿科这边人多,你能忙过来吗?”大师兄抱着药盒走过来,里面装着给孩子准备的山楂丸,裹着糖衣,亮晶晶的。
“能!”小棠点头时,辫子梢在肩膀上跳了跳,“我带了这个。”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硬壳本,翻开是手绘的推拿图,足三里的位置用红笔圈着,旁边画了个笑眯眯的小人,“苏师姐教的小儿推拿,我怕记混,自己画的。”
苏怀瑾正在对面给老人搭脉,听见了笑着回头:“别紧张,就像在药圃里认药那样,把孩子当刚长起来的小苗,仔细看就好。”
话音刚落,就有位妈妈抱着孩子挤过来。小男孩穿着背带裤,脸蛋圆滚滚的,却没精神,头歪在妈妈肩上,睫毛上还挂着点没擦干的泪。“医生,你快看看我家小宝,”妈妈的声音带着急,眼圈红着,“这几天总说肚子胀,饭也不吃,奶也不喝,就啃手指,西医说是消化不良,开了益生菌,吃了三天也没好。”
小棠赶紧让妈妈把孩子放下,蹲在他面前,尽量让声音软下来:“小宝,张开嘴让姐姐看看好不好?就像看牙齿一样。”她从口袋里摸出颗水果糖,是橘子味的,“配合的话,这个给你。”
小男孩眨巴着眼睛,犹豫了一下,慢慢张开嘴。小棠凑过去看——舌苔厚得像铺了层奶油,白里透着点黄,边缘还沾着点奶渍。“再伸出小手给姐姐看看。”她轻轻捏起男孩的食指,内侧的指纹紫得发暗,都快爬到“气关”(食指第二节)了。
最后她把手掌搓热,轻轻按在男孩的肚子上。刚碰到,小男孩就“嗷”一声喊起来,身子往妈妈怀里缩:“疼!”
“是积食了。”小棠直起身,肯定地对妈妈说,“最近是不是给吃了不少零食?”
妈妈连连点头,声音发颤:“他天天吵着要薯片、冰淇淋,不给就打滚,我拗不过他……”
“别担心,”小棠把推拿图递过去,指着足三里的位置,“你看这里,每天顺时针按100下,就像给庄稼松土;再顺时针揉肚子5分钟,让肠子动起来。”她从药箱里拿出保和丸,是特意打成粉的,装在小纸包里,“这个拌在小米粥里,放点点红糖,不苦,小宝肯定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