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无法确诊(第1页)

赵大夫点点头:“没错,还有更奇怪的!我方才细问流民营来的病患,几乎人人皆诉发病前一二日,曾有剧烈寒战,如坠冰窟,继而高热如火。且多数人,无论病情轻重,都提到周身酸痛难忍,尤以小腿肚为甚,痛如刀割!此等症状,虽伤寒亦有,但如此普遍且剧烈,实属罕见!”

帐内一时陷入沉默。

症状对得上一些古书所载,但细节处处透着诡异,与众人熟知的任何一类伤寒温病都无法完全吻合。

秦砚秋凝神细听,将各方信息在脑中汇总,缓缓开口:“诸位所言极是。此疫凶顽,确非寻常伤寒温病可比。古籍所载,乃前人经验,可作参考,然亦不可拘泥。或许,此次所见,乃一特性尤为突出之‘异气’所致之温疫。”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此‘异气’来势猛,传变速,伤人营血尤甚,故斑疹显露。而其斑疹先起于躯干腋下,或许……暗示此气偏好侵袭人体躯干阴湿之地?”

林川听了半晌,开口问道:”杜老,赵大夫,依你们看,这‘异气’是如何从一人传到另一人身上的?是靠得太近,吸入了病者呼出的浊气?还是吃了、喝了被病者污染的东西?又或是……接触了病者用过的物件、乃至其身上的污秽?”


他提出的问题,看似朴素,实则精准地切中了现代流行病学中最为核心的三大传播途径:空气、水源食物,以及接触传播。

在现代医学的视野下,面对一场快速蔓延的疫情,专业人员会依据病例分布、潜伏期、症状特征等关键信息,迅速构建流行病学链条,通过逻辑严密的排查与验证,最终锁定传播方式。

这是一套建立在微生物学、统计学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科学方法论。

然而,在尚无病毒、细菌概念的古代,医者们只能凭借世代积累的经验,从“气”的层面去理解和应对。他们善于观察宏观的症状与环境关联,将病因归结为疠气、异气或疫毒,并运用阴阳五行、表里寒热的理论框架来辨证施治。

杜仲沉吟道:“吸入浊气,自古有之,谓之瘴气或疠气,确有可能。但若仅凭此气,传播似乎不应如此迅猛集中……”

赵大夫点点头道:“若论饮食,流民营中水源食物匮乏,共用共食者众,此途亦有可能。但为何营外之人,即便未与病者共食,亦有染病?”

秦砚秋若有所思:“接触污秽物件……病者衣物、卧具,确有可能沾染病气。但若如此,照料者首当其冲,为何有些精心照料者无恙,有些仅远远接触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