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 2016 年已临近尾声。
洛氏集团,在经历了芯片项目,和电动汽车电池项目的成功腾飞后,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迅速驶入了持续高速发展的轨道。
如今的洛氏集团,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出色的产品质量,在市场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其生产的芯片和电池,不仅供不应求,更是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由于洛氏集团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极高的竞争力,购货方在采购前,通常需要支付20% - 40%的预付款。
待货物到达后,再支付一部分款项,而剩余的款项,则需在验收合格、确保产品无误后才会支付。
这种付款方式,不仅保证了洛氏集团的回款效率,更让其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研发、扩产。
特别是利润率更高的芯片业务,预付款加上部分到货款项,往往就能让洛氏集团直接回本,剩下的款项,则大多成为了净利润。
即便是电池项目,50%左右的款项,也足以让洛氏集团回本大半,资金压力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洛氏集团现有的生产规模,已难以满足订单的需求。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洛氏集团不得不对原工厂,进行紧急扩建,并在多个地区,新建了数家工厂,以确保能够及时交付客户的订单,同时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这就导致洛氏集团的产值,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般,每个季度,都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而且产品的利润率,也相当可观。
然而,尽管如此,洛氏集团公司的账面上,却仅有30个亿。就这30亿现金流,还是洛家豪在目睹吴家的惨状之后,极力争取的结果了。
洛氏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洛成龙、副董事长洛成瑞等老一辈人物,虽然并不缺乏开拓进取和冒险精神,但面对洛氏集团当前如日中天的发展势头,以及高负债、杠杆发展的危害,他们还是同意了继承人洛家豪的意见。
毕竟,洛家豪希望洛氏集团能够保持稳定,确保洛氏集团的胜利果实,得以巩固,似乎也不错。
然而,问题在于,洛氏集团的许多项目,都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这其中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不仅如此,洛氏集团的研发资金的投入居高不下,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洛氏集团新总部,都犹如一只只饥饿的吞钱兽,不断吞噬着公司的资金。
想要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