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上缴百门高射炮,首长麻了:扞卫东北领空(第1页)

此时。

丹某东地区。

在雷达基站落成后,接下来就是系统调试与联调。

由专业的人员开机测试发射功率、信号频率、天线转动角度精度。

验证能否正常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可用气球等模拟目标)。

然后检查数据处理功能(能否解析原始信号,计算目标距离、速度)、存储能力(能否保存历史数据)和控制功能(远程调整雷达扫描模式)。

等等!

接着,在雷达获取的原始信号传入计算机后,软件需在规定时间内(如毫秒级)完成处理,生成目标坐标、轨迹等信息,并在屏幕上显示。

最后就是测试抗干扰能力。

模拟电磁干扰、杂波(如地面反射信号),验证计算机算法能否过滤干扰,准确识别目标。

检查处理后的数据能否稳定传输至指挥中心,无丢失或延迟。

在连续运行系统(通常数周至数月),监测在不同天气(雷雨、高温)、时段(昼夜)下的稳定性,记录设备故障率、目标识别准确率、数据传输成功率等指标。

“验收合格!”

至此,东北地区的23个雷达基站正式投入运行(其他地区的还在建造中)!

整个过程中,雷达是“眼睛”(负责探测),计算机是“大脑”(负责分析与控制)。

二者的协同是陆基雷达站实现核心功能的关键,而选址、土建、配套系统则为其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

很快,消息传到了林天的耳朵里。

“没想到,我国的基建速度这么快?”林天有些意外。

不过细想一下后,觉得也在情理之中。

一般来说,建造陆基雷达站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雷达类型和建设规模。

如果是P波段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其研发周期可能长达数年,涉及技术攻关、原型机测试等环节。

但林天设计的雷达基站功能单一,只能预警和反馈,并且,最大探测距离只有100公里。

保护东北边境线的安全还是没什么问题。

加上五六十年代龙国已具备自主研制能力,例如1954年《气象观测暂行规范》统一了地面气象观测标准,说明目前雷达技术已相对成熟。

到1966年后,龙国启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分阶段推进,初期建设周期以年为单位。

所以,不到两个月内建造23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