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年东西干渠的贯通,如同为巨川水利系统注入了奔腾的血脉。
而宁元昭再次来到芜江堰,则是要为这个系统安装一个强大的心脏。
利用堰体上游分流处天然洼地扩建而成的人工湖,将承担起调丰补歉、平衡水量的核心使命,是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关键一环。
在此之前,陈意安带人再次详细勘测了选定的巨大洼地。
他们用标桩和石灰线,清晰地划出了未来湖岸线和环湖堤坝的基线。
与开凿石堰的铮铮斧凿不同,湖泊的建设更像是一场与泥土的宏大对话。
工程的核心是修筑一道高大、坚固的环湖堤坝。
役夫们主要在划定的湖区范围内和堤坝外侧的指定区域取土。
在全力筑坝的同时,湖泊的咽喉工程,进水闸与出水闸也在同步紧张施工。
这两座石闸是控制湖水吞吐的命脉,技术要求丝毫不亚于干渠上的闸门。
位于湖泊上游端,连接东干渠,其作用是当干渠来水富余时,将清水引入湖泊储存,此处闸墩、闸槽的砌筑要求极高,必须保证与干渠的顺畅连接,并能承受水流的冲击。
位于湖泊下游端,连接通往灌区的管网,在干旱时节,向灌区放水,此闸需要更精密的控制,以调节放水量大小。
木匠工棚里,为这两座关键闸门打造的叠梁木闸板更是精益求精,木料选用的是最耐水浸的百年巨木,铁匠铺打制的铁件也更加厚重,提升闸门的绞关架被设计得更为坚固省力。
宁元昭还考虑到,堤坝最大的敌人是风浪冲刷和雨水侵蚀。
这就需要在堤坝的临水坡关键部位,以及两座闸门与堤坝的连接处,都用开采的片石进行了衬砌加固。
并且还要在坝坡和坝顶,组织役夫大面积铺植草皮,利用草根的网状结构固结土壤,有效防止雨水冲刷,同时在湖区周边大量种植树木,既能进一步稳固岸线,也能逐渐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
绿化的同时还能预防水土流失。
这个地方弄好了,以后应该会很漂亮。
人们在湖边上散步、钓鱼,还可以在湖里划船,总之就是好看又实用。
晨雾尚未散尽,宁元昭便与陈意安、顾云等人站在了那片巨大的天然洼地边缘。
脚下是龟裂的盐碱地,视野所及,一片荒芜。
顾云展开舆图,指着上面用朱笔画出的巨大圆圈,语气带着一丝激动:“宁大人,陈大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