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仓慈传(第1页)

仓慈,字孝仁,是淮南人。他最初担任郡里的小官。建安年间,曹操在淮南地区招募百姓进行屯田,任命仓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末年,他担任长安县令,为政清廉简约,有条有理,官吏和百姓既害怕他,又爱戴他。太和年间,他升任敦煌太守。敦煌郡地处西部边陲,因为战乱隔绝,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太守了,当地的豪强大族称霸一方,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前任太守尹奉等人,只是沿袭旧例,没有进行任何改革。

仓慈到任后,抑制豪强,照顾贫弱,治理得非常合理。过去,当地的大族占有大量土地,而小百姓却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仓慈就根据人口划分土地,逐渐让他们交清地价。以前,属城的案件很多,县里无法判决,大多集中在郡里;仓慈亲自去审查,根据轻重进行处理,除非是死罪,只是用鞭子或木棍惩罚后就放了,一年中判处死刑的还不到十个人。此外,过去西域的少数民族想要来进贡,但当地的豪强大多阻止他们;即使和他们进行贸易,也欺诈侮辱他们,大多不能得到明确的答复。西域的少数民族常常抱怨,仓慈都慰劳他们。想要到洛阳的,为他们发放通行证;想要从郡里返回的,官府为他们公平地进行交易,总是用府里的现钱和他们交换货物,派官吏和百姓护送他们上路,因此百姓和少数民族都一致称赞他的恩德和仁惠。

几年后,仓慈死在任上,官吏和百姓悲伤感慨,就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他们画下他的画像,思念他的遗容。等到西域的少数民族听说仓慈去世后,都聚集在戊己校尉和长吏的治所,为他发丧,有的甚至用刀划破脸面,以表达自己的真诚,还为他建立了祠堂,共同祭祀他。

据《魏略》记载:天水人王迁,继承了仓慈的职位,虽然他沿袭了仓慈的做法,但还是比不上仓慈。金城人赵基继承了王迁的职位,又比不上王迁。到了嘉平年间,安定人皇甫隆代替赵基担任太守。当初,敦煌人不太懂得种田,总是把水灌满,让土地充分湿润,然后才耕种。他们也不懂得使用耧犁,用水和种子,人力和牛力都浪费很大,但收成却很少。皇甫隆到任后,教他们使用耧犁,又教他们灌溉,年终统计,他们所节省的人力超过一半,收获的谷物增加了五成。此外,敦煌的风俗是,妇女制作裙子,裙摆像羊肠一样收缩,要用一匹布;皇甫隆又禁止这种做法,节省的布料也不可计量。所以敦煌人认为皇甫隆的刚强果断和严厉不及仓慈,至于勤勉、恭敬、仁爱、施惠,为百姓兴利除弊,可以仅次于仓慈。

从曹操时期一直到咸熙年间,魏郡太守陈国人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