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子》记载,刘表杀刘望之后,荆州的士人都感到不安。刘表原本对刘望之并不轻视,但他因为不能容纳正直之人,而听信了谗言。他占据全楚之地,却不能成就大业,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伯夷、叔齐因为反抗武王而闻名,丁公因为顺从高祖而被杀,这两位君主的度量相差甚远。如果君主不能有远大的度量,只听信狭隘的心声,就难以容纳百姓和管理众人。刘廙后来归顺了曹操。曹操任命他为丞相掾属,后来又转任五官将文学。文帝曹丕很赏识他,让他学习草书。刘廙回信说:“最初,我认为尊卑有别,这是礼节的常规。因此,我坚守自己的本分,不敢随意书写草书。如果一定要遵从您的命令,我深知您谦虚的品德,不看重那些高远的成就,而是注重像我这样普通人的努力。就像郭隗在燕国受到尊重,九九之术在齐国受到重视,乐毅自然会来投奔,霸业也会因此而兴盛。我虽然愚笨,但不敢推辞。”魏国建立后,刘廙担任黄门侍郎。
曹操在长安时,打算亲自出征讨伐蜀地。刘廙上书劝谏说:“圣人不会因为自己的智慧而轻视世俗,王者不会因为个人的偏见而否定他人的意见。因此,能够成就千秋伟业的人,必定会以近事推及远事,智慧周全的人不会耻于向他人请教,而是广泛听取众人的意见。即使是韦弦(一种简单的物品)这样的东西,圣贤也会用它来提醒自己。我虽然才智有限,但愿自比于韦弦,为殿下提供一些参考。
“当年乐毅能够以弱小的燕国击败强大的齐国,却无法轻易攻下即墨(齐国的城池),原因在于,那些为自己打算的人,即使力量薄弱也会坚守阵地;而那些自甘溃败的人,即使力量强大也必定失败。自从殿下起兵以来,三十多年间,所向披靡,无人能敌。然而,如今孙权在吴地凭借地势险要而负隅顽抗,刘备在蜀地也不肯臣服。孙权和刘备手下的兵力,远不及袁绍当年的势力,但袁绍已经败亡,而孙权和刘备却仍未被平定,这并非因为殿下现在的智慧和武力不如从前,而是因为孙权和刘备的处境与袁绍不同,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打算。
“古时周文王讨伐崇国,三次出征都未能攻克,他回去修养德行,最终才使崇国臣服。秦朝在诸侯时期,所征讨的国家无不臣服,但当它统一天下后,东向称帝,却被一个平民的呼喊(陈胜吴广起义)推翻了。这是因为秦朝在外力竭而没有顾及到国内的民生。我担心边境的敌人并非六国时期的对手,但如今世上并不缺乏人才,如果出现土崩瓦解之势,这是不可不察的。
“天下有重要的得失:如果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