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字文舒,是太原晋阳人。他家的家谱里记载,他的伯父叫王柔,字叔优;父亲叫王泽,字季道。郭林宗曾经说过,王柔和王泽小时候就知道郭林宗有识人的本事,就一起去拜访他,问自己适合做什么,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郭林宗笑着说:“你们俩都有当大官的才能,不过,叔优适合通过做官来出名,季道适合通过研究学问来进步。如果你们不按照自己的长处去做事,也不会有大成就。”王柔、王泽听了他的话。后来,王柔当了北中郎将,王泽当了代郡太守。
王昶年轻时就和同郡的王凌都很有名。王凌比他大,王昶像对待哥哥一样对待他。曹丕当太子的时候,王昶是太子文学,后来升为中庶子。曹丕当了皇帝后,王昶被调任散骑侍郎,又当了洛阳典农。当时,京城附近树木很多,王昶就开垦荒地,鼓励百姓种田,开垦出来的田地特别多。后来,他又升任兖州刺史。明帝曹叡即位后,王昶又被加封为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虽然王昶在外地做官,但他心里一直想着朝廷的事。他认为,魏国继承了秦汉的弊端,法律制度太繁琐,不大大修改国家的制度,按照古代圣王的风范来治理,却想让国家的治理和教化复兴,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写了《治论》,大致按照古代的制度又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又写了十多篇兵书,讲打仗时用正兵和奇兵的方法,青龙年间,他把这些书都献给了朝廷。
他给侄子和儿子起名字,都按照谦虚实在的原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侄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他儿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他还写了一封信告诫他们:
一个人当儿子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珍惜自己的身体,保全自己的品行,来显扬父母。这三件事,人人都知道是好事,可是却有人不珍惜自己,破坏自己的家庭,陷入灭亡的灾祸,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从小学的东西不对。孝敬父母、仁爱、讲义气,这是所有好行为里最重要的,做到了这些,才能立身,这是做人的根本。你孝敬父母,家族里的人都会安心;你仁爱讲义气,乡亲们都会敬重你。这些是在心里做到了,名声自然就会传出去。如果一个人不好好做根本的事情,却违背这些根本的东西,去追求那些虚浮华丽的东西,去结成小团体;追求虚浮华丽就会有虚伪的毛病,结成小团体就会有内部矛盾的祸患。这两样东西的害处,是很明显的,可是还是有很多人重蹈覆辙,追求那些次要的东西,这都是因为被眼前的名誉利益迷惑了。富贵和名声,是人人都喜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