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字伯舆,是东莱曲城人。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和叔父王翁住在一起。王翁把他抚养得非常好,王基也非常孝顺,因此以孝道着称。他17岁的时候,郡里召他去做官,但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于是就辞去了,到琅邪去游学。
黄初年间,王基被推荐为孝廉,任命为郎中。当时,青州刚刚平定,刺史王凌特别上表请求让王基担任别驾。后来,王基又被召为秘书郎,但王凌又把他要了回去。不久,司徒王朗征召王基,王凌还是不放他走。王朗写信给州里,批评他们说:“一般来说,家里有才能的臣子,就应该推荐给公辅;公辅有才能的臣子,就应该进入朝廷。这是古代诸侯有推荐士人的礼节。现在州里却把宿卫的臣子留下来,把秘阁的官吏留下来,这可是很少见的。”但王凌还是不放王基走。王凌在青州的政绩很好,这大概也是因为王基的协助吧。后来,大将军司马懿征召王基,他还没到任,又被提升为中书侍郎。
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百姓们非常劳累。王基上书说:“我听说古人用水来比喻百姓,说‘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身居高位的人不能不警惕。百姓安逸的时候,想法比较简单;百姓痛苦的时候,就会想造反。所以,古代的圣王总是让百姓生活节俭,以免他们生出祸患。从前,颜渊说东野子赶车,马的力气已经用完了,他还拼命地赶,所以我知道他一定会失败。现在,百姓们劳苦不堪,男男女女都分离了,希望陛下能深刻地了解东野子的教训,注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在马的力气还没用完的时候让它休息,在百姓还没困死的时候减轻劳役。从前,汉朝得了天下,到了孝文帝的时候,只有同姓诸侯,贾谊却很担忧,说:‘在柴堆下面放了火,却睡在上面,还说这样很安全。’现在,敌人还没有消灭,猛将们掌握着兵权,如果检查他们,他们就没法抵抗敌人;时间长了,又很难把兵权交给后代。在国家昌盛的时候,不设法消除祸患,如果子孙不争气,国家就危险了。如果贾谊再活过来,一定会比从前更着急。”
散骑常侍王肃写了各种经书的解释和评论,还制定了朝仪,改变了郑玄的旧说法。王基却坚持郑玄的说法,常常和他辩论。后来,王基被提升为安平太守,因为公事辞去了官职。大将军曹爽请他担任从事中郎,后来又出任安丰太守。安丰郡和吴国的敌军接壤,王基治理得清正严明,既有威严又有恩惠,他明明白白地做好了防备,敌人不敢侵犯。他又被加封为讨寇将军。有一次,吴国大规模地聚集军队到建业,扬言要进攻扬州。刺史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