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字士载,是义阳棘阳人。他小时候没了爹娘,成了孤儿。后来曹操(太祖)打下荆州,他被迁到汝南,给人放牛。十二岁那年,他跟着母亲到了颍川,看到一座破旧的石碑,是以前太丘长陈寔的。碑文上写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意思是写文章要成为世人的榜样,行为要成为士人的准则。邓艾看完,心里一动,觉得这名字挺好,就给自己改名叫邓范,字士则。后来发现同族里有重名的,才又改回邓艾。
邓艾小时候口吃,说话结结巴巴的,在地方上当了个看护稻田的差事。有个同乡的官吏看他家里穷,经常接济他。可邓艾这人有点倔,别人帮了他,他连句谢谢都不说。但他有个怪毛病,每次看到高山大湖,就忍不住琢磨这地方要是扎营、布阵该咋搞。当时人都觉得他是个怪胎,背后嘲笑他。后来他熬到了典农纲纪(管理农业的官),又当了上计吏(管财政的),有次被派去见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觉得他挺有想法的,就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当了个小官,后来又调到尚书郎(中央官职)。
那时候朝廷想多开垦田地,多存粮食,好为灭吴做准备。于是派邓艾去陈、项一带,一直到寿春,去考察一下。邓艾回来后说:“这一片啊,土地是好土地,就是水太少了,光靠天吃饭不行。得挖河渠,把水引过来浇地。这样不仅粮食够军队吃,还能通水路运粮。我写了个《济河论》,详细说了我的想法。”他还提到:“以前平了黄巾军,就在许都周围搞屯田,积粮备战。现在天下基本平了,就剩淮南(寿春)这儿不太安分。每次出兵,光运输兵员就搭进去一大半精力,耗钱耗得吓人。陈、蔡那地儿,土好水好,建议把许都周围种稻田的活儿省了,改到这儿来。让淮北屯两万人,淮南屯三万人,轮流休息,一共能保证四万人一边种地一边守城。这儿的水土比西边(指许都)好,收成能翻三倍。算下来,除去各种开支,一年能攒五百万斛粮食。六七年下来,就是三千万斛,够十万大军吃五年。拿着这些粮食去打吴国,肯定能赢!”
司马懿听了大加赞赏,命令都按邓艾的方案办。正始二年(公元241年),朝廷开始大规模挖漕渠。后来东南边(指东吴)有事儿,大军开拔,船队顺着水路一路开到江淮地区,粮食能随时供上,水患也解决了,这都是邓艾的功劳。
后来,邓艾被调到征西将军(驻守西部边疆的将军)郭淮手下当参军(参谋),又升为南安太守。嘉平元年(公元250年),蜀国的姜维带兵来犯。郭淮带着邓艾迎战,把姜维打退了。郭淮打算趁胜追击,去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