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焉,字君郎,老家在江夏竟陵。他可是大有来头,是汉鲁恭王的后代。当年,在章帝元和年间,家族被改封到竟陵,刘焉就出生在这分支家族里。
年轻的时候,刘焉就在州郡里当官。因为是皇室宗亲,他被授予中郎的职位。后来,他的老师司徒祝恬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和情谊,刘焉辞去官职,为老师守丧。守丧期间,刘焉住在阳城山,一边潜心学习,一边收徒讲学。凭借着出色的学问和品德,他被推举为贤良方正,随后被征召到司徒府任职。此后,他的仕途一路辗转,先后担任过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重要官职。
看着汉灵帝在位时,朝廷政治越来越腐败,王室也是麻烦不断,刘焉心里有了想法。他向朝廷建议说:“现在的刺史、太守,很多都是靠行贿买的官,他们拼命搜刮百姓,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都起来反抗朝廷了。应该挑选那些有名望、品行好的重臣去当州牧,镇守四方,安定天下。” 其实,刘焉心里盘算的是去交址当州牧,想着在那里躲避即将到来的乱世灾祸。不过,这个提议还没来得及实施,侍中董扶私下找到了刘焉。董扶是广汉人,他神秘兮兮地对刘焉说:“京城马上就要大乱了,我看天象,益州那一片有天子之气,将来必定不凡。” 刘焉一听这话,心思立刻就转到了益州上。
正巧,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当地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这些坏消息都传到了京城。与此同时,并州发生了杀害刺史张壹的事,凉州刺史耿鄙也被人杀了。刘焉一看,机会来了,他的计划终于能实施了。朝廷任命刘焉为监军使者,兼任益州牧,还封他为阳城侯,让他去益州把郤俭抓起来治罪。
董扶听说刘焉要去益州,自己也请求担任蜀郡西部属国都尉。还有巴西的赵韪,刚刚辞去太仓令的官职,也决定跟着刘焉一起前往益州。说起这个董扶,那也是个厉害人物。他从小就拜师学习,精通好几部经典,尤其擅长研究《欧阳尚书》。后来,他又拜名士杨厚为师,深入钻研图谶之学。学成之后,董扶到京城游历,在太学里学习交流,回到家乡后就开始讲学,各地的学生都慕名而来。永康元年,发生了日食,皇帝下诏选拔贤良方正之士,向他们询问治国得失。左冯翊赵谦等人推举了董扶,可董扶称病没去,只是在长安远程给皇帝上奏章,之后就说自己病重,回家去了。朝廷的各个官府多次征召他,公车也三次来请他,还两次推举他为贤良方正、博士、有道之士,他都拒绝了,因此名声越来越大。大将军何进曾向皇帝推荐董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