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诸葛亮传(十)(第1页)

吴大鸿胪张俨在《默记》的《述佐篇》中,评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往来书信时说:“汉朝衰败灭亡后,天下大乱,各路豪杰都想争夺天下。曹魏占据中原地区,蜀汉偏居益州,双方都拥兵自重,成为当时的霸主。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丞相,都遇到了合适的时机,辅佐英明的君主,一个在蜀汉建立功勋,一个在伊、洛地区留下威名。曹丕和刘备去世后,他们各自辅佐年幼的君主,都没有辜负先主的托付,都是各自国家的重臣,辅佐君主成就霸业的贤才。回顾历史,看看现在的情况,这两位丞相的优劣,就可以详细地分辨出来了。

“诸葛亮从巴、蜀那个偏远的地方起家,仅仅占据一个州的土地,和曹魏这样的大国相比,蜀国的士兵和百姓,大概只有曹魏的九分之一。可他不仅和东吴结盟,还敢对抗强大的曹魏。在他的治理下,蜀国做到了耕种和作战都井然有序,刑法整齐严明。他还能率领几万步兵,长驱直入,直逼祁山,一心想着打到黄河、洛水,统一中原。而司马懿占据着比蜀国大十倍的土地,拥有众多的军队,据守坚固的城池,手握精锐之师,却没有主动消灭敌人的想法,只想着保全自己,任由诸葛亮来去自如。如果诸葛亮没有去世,按照他的志向,继续精心谋划,假以时日,那么曹魏的凉州、雍州地区将战火不断,中原地区也不得安宁,谁胜谁负,其实早就有了定论。当年子产治理郑国,诸侯都不敢轻易侵犯,诸葛亮和他相比也毫不逊色,比起司马懿,难道不是更胜一筹吗?”

有人反驳说:“战争可不是什么好事,对国家来说,不专心守护好自己的领土,让百姓安居乐业,反而喜欢四处征战、开疆拓土,这可不是明智的做法。诸葛丞相确实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可蜀国地处偏僻,兵力不足五万,他完全可以闭关自守,凭借险要的地势防守,这样君臣都能相安无事。可他却年年劳师动众,不停地出征,不仅没能向前推进一点土地,建立帝王基业,还让国内百姓遭受战争的苦难,西部地区的百姓也被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压得喘不过气。曹魏的司马懿善于用兵,手下兵力众多,本来就不好对付。根据敌人的情况决定是否进军,这是兵家大忌。如果诸葛丞相有办法对付司马懿,可我们却没看到他取得什么显着的功绩;要是他没有办法,那他就不能算是明智之人,也没办法让天下人心悦诚服地归顺,我实在是不理解。”

张俨回答说:“你应该听说过,商汤凭借七十里土地,周文王凭借百里土地,最终都统一了天下,他们可都是通过征战实现的。只有舜和禹,是通过禅让登上王位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