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孙破虏讨逆传(三)(第1页)

《山阳公载记》说,袁术准备称帝时,听说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就扣押了孙坚的夫人,把玉玺抢了过去。《江表传》说,根据《汉献帝起居注》记载 “天子从黄河边返回,在楼阁上得到六枚玉玺”,而且太康初年孙皓投降时送来了六枚金玺,没有玉的,可见传国玉玺是假的。虞喜《志林》说,天子的六枚玉玺,上面的文字分别是 “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这六枚玉玺用途不同,所以文字不一样。《献帝起居注》说 “从黄河边返回,在楼阁上得到六枚玉玺”,说的就是这个。传国玉玺是汉高祖佩戴的秦皇帝玺,代代相传,称为传国玺。传国玺并不在六枚玉玺之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应劭的《汉官》、皇甫谧的《世纪》,论述六枚玉玺,文字含义都和这相符。汉朝宫廷的传国玺,上面的文字是 “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且康” 和 “永昌”,两个字有出入,不知道这两家谁说的对。金玉的精华,通常都有光气,再加上是神器秘宝,光辉就更显着了,这大概是一代罕见的奇观,未来的奇闻,却因为无法解释,就硬说是假的,这不是诬陷吗!陈寿在《破虏传》里也删掉了这段,都是被《起居注》迷惑,不知道六枚玉玺名称不同,加上传国玺一共是七枚。吴国当时没有雕刻玉的技术,所以天子用金做玺。玺虽然是金的,上面的文字和玉玺没区别。吴国投降时送来的是天子的六枚金玺,之前得到的玉玺,是古人遗留的印,不能用来发号施令。把天子的玉玺说成没有,是因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臣裴松之认为,孙坚在兴起义兵的人中最有忠烈的名声,如果他得到汉朝的神器却隐瞒不说,这就是心怀不轨,怎么能称得上是忠臣呢?吴国的史书想把这当成国家的荣耀,却不知道这损害了孙坚的美德。如果真有这回事,他把玉玺传给子孙,就算不在六枚玉玺之内,也不是普通人能拥有的,孙皓投降时,也不该只送六枚玉玺,而把传国玺藏起来。“受命于天” 的印玺,怎么会出现在归降的地方呢?要是像虞喜说的,这玉玺现在还在孙家。老百姓藏块宝玉都还说有罪,更何况是这种国宝呢!

孙坚做完这些事,就率军返回,驻扎在鲁阳。《吴录》记载,当时关东的州郡,都忙着互相吞并来壮大自己。袁绍派会稽人周喁担任豫州刺史,来袭击夺取豫州。孙坚感慨地叹息说:“我们一同发起义兵,是要拯救国家。逆贼眼看就要被打败,大家却这样互相争斗,我还能和谁一起尽力呢!” 说完流下了眼泪。

周喁,字仁明,是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