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元年,陆抗被任命为奋威将军。太平二年,魏国将领诸葛诞献出寿春投降东吴,陆抗被任命为柴桑督,率军赶赴寿春,打败了魏国的牙门将、偏将军,升任征北将军。永安二年,又被任命为镇军将军,负责统领西陵的军务,管辖范围从关羽驻守过的地方一直到白帝城。永安三年,朝廷授予他符节,允许他遇事可自行决断。
孙皓即位后,给陆抗加官为镇军大将军,兼任益州牧。建衡二年,大司马施绩去世,陆抗被任命为都督,统领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等地的军务,办公地点设在乐乡。
陆抗听说都城的政令有很多漏洞,心里充满忧虑,还考虑得很长远,于是上疏说:“臣听说德行相当的情况下,人多的能战胜人少的;实力相近的情况下,安定的一方能控制危难的一方。从前六国之所以被强大的秦国兼并,西楚之所以要向汉高祖称臣,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敌人(指晋国)控制着天下大部分地区,不只是函谷关以西的地盘;他们占据的九州之地,也不只是鸿沟以西那么点地方。咱们国家对外没有结盟国家的援助,对内也没有西楚那样的强大实力,政务混乱,百姓还没安定,可议论国事的人,却只靠着长江、高山这些地理优势来固守国土。这其实是守卫国家最次要的办法,不是有智慧的人首先该考虑的。臣常常远想战国时期各国存亡的征兆,近看蜀汉灭亡的教训,从典籍里考证,在现实中验证,常常半夜里摸着枕头睡不着,吃饭时也忘了吃东西。从前匈奴还没消灭,霍去病就推辞了皇帝赏赐的府邸;汉朝的教化还没纯正,贾谊就为此悲痛哭泣。何况臣是皇族的亲戚,世代蒙受朝廷恩宠,个人的荣辱得失,和国家紧密相连,生死离合,从道义上也不能苟且偷生。臣日夜忧虑不安,想到这些就心情沉重。侍奉君主的道义,是即使冒犯君主也不能欺骗;做臣子的节操,是要为国家献出生命。臣恭敬地把当前该做的十七条建议陈述如下。” 可惜这十七条建议的原文已经失传,所以没记载下来。
当时何定在朝中玩弄权术,宦官也参与朝政,陆抗又上疏劝谏说:“臣听说开创国家、继承家业,不能任用小人,那些搬弄是非、行为不正的人,《尚书》里早就告诫过要防备。所以贤人才会对此怨恨指责,孔子也为此叹息。从春秋时期到秦汉,国家灭亡的灾祸,没有不是因为任用小人引起的。小人不明白治国的道理,见识又短浅,就算让他们尽心尽力,也不足以担当重任,更何况他们本来就心怀奸诈,喜好和厌恶还容易改变呢?他们一旦担心失去自己的地位,就会无所不用其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