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字子布,是彭城人。他年轻时就热爱学习,尤其擅长写隶书,曾跟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还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当时他和琅邪人赵昱、东海人王朗都因才华出众而闻名,彼此结为好友。二十岁时,张昭被推举为孝廉,却没有去任职。他还曾和王朗一起讨论过去君主的避讳问题,州里的有才之士陈琳等人都称赞他们说得好。(当时汝南主簿应劭提议应该为过去的君主避讳,参与讨论的人意见各不相同,这件事记载在《风俗通》里。张昭撰写文章论述说:“有客人看到大国的议论和士君子的观点,说从建武元年以来,需要避讳的旧君名字有五十六人,认为后辈不能触犯这些忌讳。这种说法引用经论,结合行事举例,义理高深、文辞华丽,很值得赞赏。但我的见识浅薄,对此心存疑问。自从天地分开,万物形成固定形态,就开始有了父子君臣的纲常。所以圣人顺应天性,制定礼仪崇尚恭敬,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道义中,君主是供养臣子的人;遇有丧事的哀伤,君主会亲自前来吊唁,没有比这更厚重的恩情,没有比这更深厚的恩泽,实在是臣子所敬仰、万民所依靠的,怎么能把他们同等看待呢?然而亲近亲人有亲疏之分,尊敬尊长有等级之别,所以礼服往上不包括高祖以上,往下不包括玄孙以下。另外传记记载四代亲属去世只穿缌麻丧服,这是丧服的极限;五代亲属去世只穿袒免丧服,这是对同姓亲属的降等;六代之后亲属关系就断绝了。还有《曲礼》中说没赶上侍奉君主就不用避讳,所谓不避讳,指的是名字,亲属关系断绝的情况下,不必拘泥于避讳,何况是古代的五十六位君主呢!邾子参加盟会,季友前来归附,《春秋》不称他们的名字,都写他们的字,这是当时鲁国人对他们的赞赏。怎么解释臣子要为君父避讳呢?周穆王名叫满,到定王时却有个叫王孙满的人担任大夫,这是臣子触犯了君主的名讳。另外周厉王名叫胡,到庄王时他的儿子也叫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议论事情提出建议,要有经典明确的依据和传记的验证,这样才能进退得当,不会失败,流传百世也不会有过错。现在应劭虽然推崇为旧君避讳的名义,却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还是让人存有疑问。《曲礼》这部书,对有疑问的事情没有明确说明,观察上下文,缺失的义理需要自己求证,文辞虽然可以提倡却不能作为法则,将来怎么作为规范呢?言论一旦发表,就像捡起沉没的东西一样难以收回,错误的言辞在前,后悔又能追回什么呢!”)
刺史陶谦推举张昭为茂才,张昭没有答应,陶谦认为张昭轻视自己,就把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